第十一章 向東進發(1 / 2)

第二天上午,全軍渡過了一條水流十分充沛的大河。

聽他人介紹此河乃是著名的洛水。童遠一直以為洛水靠近洛陽,其實洛河有北洛河與南洛河兩條,北洛河是渭水的重要支流,也就是他正在渡過的這條河。

這條河水雖然從山林中流過,但也看得出水中泥沙較多。不過,空氣倒是十分的清新,除了鳥兒的啁啾聲之外,四下一片寧靜。

過河之後,全軍立刻紮營休息。不過童遠由於休息了一番,再加上穿越後的身體十分耐用,所以開始找士卒聊天交流。

一天交流下來,發現卸嶺部的組成十分有趣。

一些信教的追隨軍司馬張錄已久,擅於風水等方麵。另一些曾經跟隨黃於落草,他們由於亂世之中並州尤為混亂,再加上士族官吏橫征暴斂,不得已卸嶺倒鬥。

最後是人數最多的汝南、陳留黃巾舊部,這批人在黃巾舉事失敗後,落草為生。

其中有人如申隆,幾十年與泥土打交道,地底下中埋了什麼,隻需要挖出些土看上一看,就知有沒有好東西埋在下麵;想知道年代和怎麼挖掘,聞上一聞便有了定數。

自此之後,這隻隊伍就盤踞在汝南一帶,將手裡的貨賣給潁川和南陽等士族眾多的地區,在獲得相應收益的士族保護下得以生存數年。

直到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好不容易皇甫嵩、董卓將王國、韓遂等殺入三輔的叛軍擊敗,以及劉虞、公孫瓚曆儘艱辛剿滅幽州稱帝的張舉。後續董卓部進入河東,威懾南匈奴和白波軍。

很可惜,袁紹出了昏招導致何進之亂,讓最後的穩定希望徹底破滅。

申隆所在的這股人馬也被卷入紛亂的局勢,先是加入關東諸侯的“義軍”,結果被西涼董卓軍擊敗,申隆等人這部旋即被收編。很快又跟隨呂布、張錄等將司隸地區兩漢的大墓紛紛挖掘,因為能力出眾,申隆等人也正式成為卸嶺部的重要組成。

路上原車隊剩餘的扈從和四屯將士自然也和卸嶺部一路相識,不過卸嶺所部對原有胡人士兵沒有絲毫好感,尤其是黃於與胡琅兒,互相看不慣彼此。

童遠不由得有些感慨,自己這邊都是士族最厭惡的群體,董家軍,羌胡人,倒鬥的,黃巾餘孽,等等,簡直是這個時代士族眼中的道德至低點!

可是,大漢不就是沒有處理好邊軍、胡人和農民問題,才讓這些群體不得不鋌而走險的嘛。自己能不能管理好他們呢?他自己也不知道,但既然來到這個時代,就多了解和拚搏一番吧。

在這時,隊伍裡出現不同的聲音,特彆是卸嶺部來自中原的士卒,非常不願和胡人多有接觸,對於逃到匈奴統治的區域更是心存不滿。然而軍吏大多是西涼人,對此多是彈壓或者冷漠不理。

童遠對此事有更深刻的思考。他認為有兩件緊要的事情必須儘快去做,第一就是整頓隊伍。第二就是一定要在李傕、郭汜等人掌握政權這件事上,把握住機會。

在這種情況下,原先的計劃是趕不上變化的。北上胡人統轄的上郡、朔方地區,會完全錯失時機,再回來的時候,恐怕成果早已被重新分配。

如果向東,東渡黃河,旅途遙遠且充滿危險,最主要的是,沒有自己的勢力很可能被淪為盜匪的亂兵所害。不過向東確實有機會,亂世靠著彆人當然不行。按照記憶,李傕、郭汜、樊稠互相爭權奪利,很快全都化作灰灰去了,童遠當然不打算給這些人陪葬啦。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