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遠問道:“是不是這樣就可以一年兩熟了?”
張既道:“這批宿麥是去年九月種下的,不過今年種完粟,估計來不及種宿麥,所以能搞得起來兩年三熟。”
原來這童遠是後世南方人,他對一年兩熟比較熟悉,卻不知道北方很難做到。這個時代,有屯田和張既等循吏,能搞好兩年三熟,就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兩人又做了些討論,如果今年十月底,粟的種植也一切順利。估計能夠畝產一百七八十斤,也就是大約五十多萬石的粟。
這兩個縣,就不僅可以讓屯戶繼續現在的好日子,還可以再吸納一萬人口,擴大屯田。
當然,這些產量都是脫殼以前,軍屯、民屯在各隊有石磨,支持無畏軍的軍屯後勤部,也是有足夠的工具使用。
但這種情況要不要搞水力或者風力石磨呢?夏陽這片土地剛好河流眾多,風也比較大。可惜他不會搞,張既也並不精於這方麵。兩人隻好記下此事,看看後麵有無機會。
童遠突然想起一事,那就是糧食供給的這般充足,會不會有些人偷懶,或者一些屯、隊除了客觀原因,在主觀上並不儘力。
張既做事情細致入微,這一個月來他不僅抓緊豐收和統計的事情,還對半數以上的鄉、屯完成了巡查。
張既道:“此事也頗為有趣。我巡查了三十多個屯,原以為青壯較多的產量就高,老弱多的就比較低。可是沒想到,畝產最多的十個屯,有一半是老弱更多的。反倒是青壯較多的,有那麼三屯,在兩縣都是墊底的存在。”
童遠問道:“德容有沒有探查,老弱產量高的屯,與同樣老弱多,但產量低的屯有沒有區彆?同樣,青壯多的,產量高低懸殊的屯,有何區彆?”
張既一開始還真沒這麼對比過,他仔細想了想,把其中各位代表的幾個屯拿出來討論了一下。
突然,他拍了一下大腿,興奮道:“確實有點跡象可循。老弱為主的屯,有近十屯非常珍惜將軍所提供的安全和生活,他們對未來充滿期待,希望年齡尚的孩童們能夠茁壯成長。”
“因此,他們耕種非常努力,而且因為人少地多,平均一人要耕種四十畝以上。他們進行互幫互助,以工換工。”
“有的並沒有把地分到每戶,至少是一隊二十戶一起合作,也有兩隊合作的。這樣先把能種的地一起種起來,避免勞力太少,過於粗糙地料理太廣的地。”
童遠提問道:“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他們把地集中在一起,工具和牛也一起使用,這樣互相合作,可是會不會出現不是自家的,就不努力?”
張既道:“當然有出現,一些屯因此產量不高。不過,產量能到前一半的,基本上是做得比較好的。感覺什麼情況下,都會有做得好的,和搞得差的。”
童遠繼續話題,問道:“完了老弱搞得好的,那青壯那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