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小技巧蘊含大智慧(1 / 2)

童遠和張既對如何安置百姓、保證生產發展和四海商幫對新形勢的應對都細致商量以後,看看窗外,已經是黎明破曉,一已然就此過去。

疲勞肯定有,但人生這樣充實才會有趣吧。

童遠最後問道:“德容,你的家鄉高陵那邊,有沒有什麼問題啊?”

張既笑了笑:“千餘畝地肯定還是要料理的,不過商業上的事情,除了部分站點和轉入商幫以外,大部分早就轉移到了夏陽、頜陽。相信不久後很多人都會往這個方向來吧。”

……

十日後,一批批難民從戰場地域的池陽、安陵、陽陵等縣逃了出來,甚至稍遠的長安、高陵、萬年等地都有上千規模的居民不得不背井離鄉。

曆史上,他們首選的是相對較近,也比較繁榮的荊州和漢中,其次是遙遠的揚州和巴蜀,最後也有人反著遷往西域。以至於幾十年後,長安到涼州武威這一段胡人比例,反高於武威至敦煌那段更遙遠的區域。

不過現在,士族們首選的雖然是荊州不變,但一些困苦的難民卻優先朝著據有讚譽的夏陽等三縣,以及河東郡而來。

前前後後一共五萬人湧入,後續估計還有數萬人陸續到來。

在童遠的主導,張既的具體安排下,將兩年前給他們幫過忙的壯丁和他們的家屬,一共五千餘人有序的安排進三縣的民屯。

這些人已經淪為難民,入了民屯就不再是原來地方的人。配給上也直接是壯勞力每月一石,老弱婦孺隻要能參與勞動的,百斤到兩百斤。這也是對他們當年提供幫助的回報。

其餘的四萬多人,有一半背井離鄉,自身的土地早已被西涼軍或者士族們“買”走,自身又太過羸弱,在軍閥、士族、豪強的層層篩選之下,慘遭遺棄。

他們實在是無法在故土生存。這些人全都自願留下,有近萬難民乞求董白、童遠給他們一條生路,哪怕去給大戶做奴仆也心甘情願。

童遠讓軍屯對他們進行一輪篩選,其中各家有壯勞力,或是有親屬在三縣及河東的,挑選出來,準備派遣到河東諸縣,由那邊的民屯吸納。

經過此前初步計算,河東諸縣地廣人稀,有的縣才剛剛超過千人,如果填充屯民,估計可以吸納三萬有餘。

可是,這些難民實在遭受太多是困苦與折磨,再稍微嚴格的標準下,一共隻有九千餘人達到童遠安排到河東民屯的條件,其餘三萬人真的是餓到皮包骨頭,淪落到饑寒落魄的地步。

張既作為並州治中,對此也有預案。他派軍屯吏員屯戶,在難民中廣泛宣傳,如果願意跟隨新西涼軍收複並州,以後以北邊的上郡地域為家,那也能留下,並給予飲食土地。

如果隻是暫時在此避難,不願加入屯田,那問題也不大,就暫時在軍屯的管理之下,於洛水南岸暫時安頓。

糧食會以往年夏季的價格出售,春季按夏季賣,肯定是比較黑心了。不過這年頭,本來也是由有糧的來定價。

童遠對於這個安排也是略有點忐忑,不知道三縣有無足夠的糧食販賣。

張既卻是胸有成竹,在他安排之下,洛水北岸瞬間成立了三個巨大的臨時市場。夏陽、合陽、衙縣三地的百姓經過軍屯審核,就可以進入專門的市場,以不高於規定的最高價格販賣。

而洛水南岸的難民就可以有序過河購買,然後在黑之前,在屯田軍的監視之下返回南岸的難民區。

如果實在沒錢過不下去了,也可以加入到光複並州的大軍之中,那樣就接往合陽北部的梁山下,暫時安頓屯種。

那有沒有足夠的糧食出售呢?當然有,而且比預想得要簡單得多。

原來童遠這一年多以來,一直給屯民發放充足的糧食配給。雖極少數家裡不能參與勞動的老人、孩童有一點多,肯定還會緊巴巴的,但多數人已吃飽飯了。

一些民屯百姓不像軍屯那樣承擔協助作戰、工程建設等任務,過慣了苦日子的他們會有所控製,不會一個月真的吃兩百多斤糧草。

他們會把一些易於保存的粟米、麥子保存下來,以防有一遭遇災變故。現在,他們正好可以大賣一筆,賺些餘財。

可是有些農實在沒有辦法,一邊忙於春耕,一邊跑到洛水邊上販賣。自家所囤積的百斤糧食,實在不值當耽誤這個重要生產時節。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