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夏陽過來的多是士族、豪強和大戶,農要是來人,也是家裡老人中,能背得動糧食的過來,到了以後在夏陽那邊的市場也競爭不過那些大戶。
而屯田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民屯在張既的管理之下,發動基層吏員的積極性,以屯、隊為單位,組織人手到市場裡售賣,避免了春耕受到影響。
一隊是二十戶人,一屯有足足百戶,各單位自發的按照各家意願,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探索。有的是各隊輪流去賣錢,還有的直接換過來牲畜和工具。
多數屯民都大賺了一筆,連最膽謹慎的人都通過這次賺了幾個月的錢。畢竟渭陽君和合陽侯下個月還繼續給他們分那高標準的配給呢。
比如,有一屯一開始號召眾人拿出一些糧食,由屯裡去賣。各家不敢冒險,隻各出了二三十斤左右。屯裡去賣立刻賺了一大筆,把各家驚喜得趕緊把餘糧擠了出來,最後搞了整整三輛牛車去賣。換回來兩頭牛、十餘件農具、百斤布匹和大批五銖錢。
畢竟難民原先是三輔的百姓,缺少的是安心耕種的環境,再窮也能以物換物,過這一段兵災的日子。手裡麵要是實在沒東西了,那就參與光複並州啊。不遠處的上郡的大把土地,在朝他們招手呢。
要是有人聚眾破壞規矩,原西涼軍、白波軍精銳的軍屯分分鐘教做人。結果,一切都在設定好的秩序中推進,該加入的加入,該買糧的買糧,生路隻要給出來了,沒人會願意作亂。
可是例如夏陽縣令就稍有疑問?既然新西涼軍糧倉裡糧食非常充足,那為什麼不組織軍屯,直接去販賣呢?
自己的倉儲和百姓,糧食都充足,為什麼組織百姓去賣,而童遠有錢卻不去賺?難道聖母附身了嗎?
當然不是了,而且這件“事”裡,蘊藏著大智慧。
童遠如果去賣了糧食,換回牲畜、工具與錢財,要不要給屯民和百姓呢?
不給,百姓認為你賺錢不給他們好處,把他們生財的途徑搶走了。
給,你的百姓、屯民高興了。可是難民還是會抱怨,是童遠將他們的財產拿走分給了彆人,後麵參與光複並州的積極性和忠誠度會大幅降低。
由屯民、百姓來賣糧賺錢就不一樣了,他們不僅賺了這個錢很高興,還會認為童遠分給他們的糧食非常珍貴。畢竟與洛水對岸一對比,印象會很深刻。
難民們依附童遠光複並州,不會對童遠有怨言,反而更想以後努力乾,要把這些賺了他們的屯民比下去。這個積極性可就強得多了。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倉儲的糧食是根本,現在換錢未必值得。
後麵戰亂四起,有兵有糧才能做很多事情。退一步講,後麵拿去賣可能更值錢。
同等總量下,倉庫裡的糧食發揮的作用可要比屯民手中分散的糧食,能發揮的力量,大得多得多。
拿糧食來換土地和武裝的事情,是士族、地主們的拿手好戲,可是童遠要是做,他們都要甘拜下風。
在有序的安排下,這些三輔百姓大多對董白、童遠和新西涼軍感恩戴德。
同一時間,長安糧食已經賣到價,穀一斛五十萬,豆麥二十萬,甚至出現恐怖的易子相食。士族和軍閥們才不關心百姓的死活,朝堂權力和自家利益,幾乎成為他們一切行動的出發點。
長安城中的李儒也在其中,他現在醉心於複仇和權力,要將那些曾經唾棄他的家夥全都搞死。就連李傕、郭汜等人不聽他的建議、安排,甚至與他作對,他也耿耿於懷,睚眥必報。
他要向世間證明,董卓的失敗是因為不聽他的計策,自己咎由自取。而他李儒,才是這個下最懂得生存之道的英雄。
例如,長安及三輔出現大量難民,李傕等軍閥和各大士族一心撈好處,將人口中的精壯全部截胡。漢獻帝苦於現狀,卻又無人出策,隻得問計於新升任要職的董常
這董承是漢靈帝的母親董太後的侄子。董卓進京後,與被何進、何後害死的董太後攀親戚,立董太後撫養的劉協為帝,對原董太後的人也加以平複和任用。
董承因此輾轉成為西涼軍的一員,與李傕、郭汜等都歸牛輔統轄。後來參與反攻長安,受封為雜號將軍,成為西涼軍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董承在長安一直與各方和和氣氣,身寬體胖的無害樣子,讓不少人對他留下了不錯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