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精加工領域的革命(國慶快樂!)(2 / 2)

發達國家目前給出的版本答案是電化學研磨。

說是研磨,但其實真正發揮作用的是電解過程。

把需要處理的工件作為電解池的陽極,通過金屬基體與表麵雜質層的化學位不同,在通電情況下實現拋光。

顯然,這需要極強的電化學水平,隻要控製條件稍有波動,就很容易產生晶間腐蝕,導致整個產品報廢。

如果410廠有這個能耐,那莫不如從一開始就用電液束流加工法,從根源上避免產生重融層。

實際上這也是當今華夏製造業的通病。

不是某個關鍵技術不過關,而是哪哪都不過關,千頭萬緒之下,甚至很難找到一個快速起效的抓手。

410廠隻是其中的一個縮影而已。

這就導致哪怕做出了一些技術突破,比如電火花打孔技術,但由於整個工序的其它環節仍然存在短板,最終造出來的產品往往還是很難讓人滿意。

而常浩南的這個思路,相當於把原本木桶最短的那塊板子給補長了。

如果能夠實現,那得到好處的絕對不隻是410廠一家。

整個機械加工行業,乃至整個製造業,都會直接因此而受益!

“我認為這個思路……值得一試!”

首先開口的是那名負責產品後處理工段的工程師:

“但根據我的經驗,這個工藝的核心技術,應該是軟性磨料的配方,以及對不同工件進行磨削加工過程中的壓力參數。”

“這方麵如果要從零開始一點點試驗的話,我們恐怕得做好打長期攻堅戰的準備啊。”

按照常理來說,他的擔憂顯然是有道理的。

這東西和材料學有點相似,剛開始研究的時候很難直接確定方向,往往需要采用廣撒網的方式來碰運氣。

比如磨料顆粒的成分、配比、粒徑大小,以及磨料基體的粘稠度、化學性質等等,都得一點點試出來。

後麵隨著研究進程的愈發深入,才能慢慢找到一些規律,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盲目性。

不過,剛好有一個不符合常理的人在這裡。

“這一點不用擔心。”

彆人眼中最麻煩的部分,反而是常浩南最擅長的:

“關於軟磨料的開發,以及加工過程中的控製係統,我可以借助一些仿真模擬手段來初步確定可行性最高的研究方向,進度應該比諸位預想的要快上不少。”

“但是這個磨削設備的其它部分,尤其是工裝夾具,以及具體實現缸內活塞擠壓的機械結構,需要其它人來幫我完成。”

常浩南說完,輕輕放下了手中的粉筆。

映入眼簾的是十幾張充滿愕然表情的麵孔。

“這……也能模擬出來?”

加更

(本章完),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