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華夏在80年代就發送出了第一封電子郵件,但實際上,一直到90年代中期,由於網絡硬件條件以及費用的限製,這種聯絡方式在國內都沒有普及開來,即便到了95-97年的互聯網高速發展階段,電子郵件的普及速度仍然慢了半拍,在常浩南的印象裡,一直到2000年左右,才有高校和研究所之類的科研機構開始大量使用。
浙省大學竟然能想起來給方振留下電子郵箱,在這方麵還是走在了國內的前列。
隻能說不愧是未來的互(9)聯(9)網(6)之都!
最終,常浩南在這條56kbps帶寬的網絡上花費了大概10分鐘,總算是把那封電子郵件艱難地發了出去。
擱在重生之前,要是網絡慢成這個樣子,運營商的電話恐怕都要被打爆。
但是對於他這個已經脫離互聯網將近一年的人來說,對於網絡的要求已經從“流暢”降低到了“有就行”。
1997年,還要啥自行車啊。
發完之後,常浩南並沒有如方振所說的那樣馬上斷網,而是輸入了幾個印象中建立時間比較早的國外學術數據庫網址試了試。
開玩笑,14所給的經費哪怕留給了他自己一半,剩下的一半也夠實驗室半年經費開銷,上個網怎麼了?
如他所料的那樣,大多數他熟悉的網站都還是一片空白。
但萬幸,並且讓常浩南有點意外的是,當他幾乎不抱希望地輸入webofsce的網址時,電腦竟然沒有直接跳出一個域名不存在的提示。
在進度條讀取了足足有一分鐘之後,一個熟悉的網頁終於跳轉了出來。
“我艸……這數據庫1997年就成立了啊……”
看著眼前堪稱簡陋的登陸界麵,常浩南甚至覺得有些感動——
總算是見著點熟悉的東西了。
此時的wos應該也是剛剛建立,遠遠不如後世那樣內容豐富且功能齊全,常浩南在網頁上找了半天,甚至還刷新了兩次,愣是沒找到注冊賬號的入口在哪。
當然就算他能夠注冊,這個數據庫也是需要授權才能看的。
不過取得授權反而並不困難。
在常浩南重生之前,京城航空航天大學已經進入了美國的製裁名單,但在眼下的1997年,大洋彼岸估計隻有一些高校的研究人員聽說過東方有這麼一所學校。
其中恐怕還有為數不少是通過常浩南和徐洋共發的那篇論文知道的。
而且為了能在這個互聯網高速擴張的發展期搶到更多市場,這個時代美國在網絡接入方麵也采取了非常開放的態度。
因此基本上隻要讓學校出麵,就不難獲得這些學術數據庫的訪問權。
想到這裡,常浩南有些坐不住了。
他關掉電腦和貓,從椅子後麵抓起外套,準備離開辦公室。
至於浙省大學那邊的郵件回複……
這個年代的人們普遍沒有每天上班之後和下班之前查看兩遍郵箱的習慣,況且今天又是個星期天,最快也得等到明天了。
“師兄,明天記得幫我看一下郵箱,如果對方回了郵件的話記得聯係……”
常浩南本來想說記得聯係我,但馬上意識到對方實際上並沒有任何辦法能夠聯係到他。
“算了,我明天自己過來一趟好了。”
“或許我該去買個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