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9章 C808,成功取證!(4K)(2 / 2)

後者抬頭看了看這架已經因為風吹日曬而顯得有些破舊的飛機,心中不免有些感慨。

隻不過,現在張洪飆就在旁邊。

對方要是不說點什麼的話,常浩南也不太好開口。

而張洪飆的配合也恰到好處:

“對於咱們來說,運10,應該算是個教訓。”

“是啊……”

常浩南回答道:

“技術水平不足,這屬於客觀上的能力問題,但解散技術團隊、封存技術資料,甚至後來還把資料給弄丟了……這就是思想問題了。”

運10的研發並不是科工委主持的,二人diss起來自然毫無心理負擔。

而跟在後麵的周慶之正愁找不到機會插話,見狀連忙表態:

“當初運10下馬的時候,我還隻是個技術主管,記得那個時候,程不時同誌打過好幾次報告,希望能在引進md82總裝線的同時,保留一部分運10的研發和生產力量,給未來的國產客機留個火種。”

“結果民航局那邊沒同意,最後還是把整個生產線和團隊全都弄過去轉產麥道了……”

滬飛是幾年前才被調整到科工委下麵的新成員,周慶之這一波,明顯是要表達跟過去切割的意思。

常浩南自然也聽得出來。

不過,他雖然也瞧不上原來民航局那批人,但沒必要在這種場合表現出來。

於是周慶之又繼續道:

“就這麼著,96年麥道要被波音並購的消息一出來,我們從上到下幾乎全都不知道怎麼辦好,那段時間正好又趕上大下崗,一時間風言風語說什麼的都有,要不是科工委及時給我們指條明路出來,還不知道會是個怎麼樣呢……”

說這話的時候,周慶之一直看著常浩南。

作為局內人,前者當然知道具體是誰在當時最關鍵的時候推了整個滬飛集團一把。

隻不過有些事情,反而不適合說的太明白。

常浩南笑了笑,點點頭回答道:

“c808和c909,隻是解決咱們國產客機的有無問題,總體設計畢竟還是彆人的。”

“等把這兩個型號給吃透之後,咱們肯定還要搞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客機,你們滬飛,也算是任重而道遠呐……”

“哪裡哪裡……我們畢竟已經有一定經驗了。”

周慶之擺擺手:

“常總去年說要給未來的乾線客機設計國產的大涵道比發動機,這才是真正的硬骨頭……”

顯然,作為主要負責大型民用機研發的單位,滬飛也始終在關注著航空動力集團的動向。

當時周慶之就推測,c909受製於基礎設計的問題,如果換裝更大直徑的發動機,很難保證發動機短艙下沿和地麵有足夠的安全裕度。

所以當時常浩南口中的“新一代乾線客機”指的肯定是c909之後的全新型號。

而今天,也算是驗證了這個猜測。

……

下午兩點,取證成功慶祝儀式正式開始。

首先,自然是由周慶之上台進行總結和彙報:

“國產噴氣式客機,是航空工業戰線數十萬職工一直以來為之奮鬥而實現的期盼,也是華夏航空工業幾十年來幾代人夢寐以求的夙願,為了實現這一夙願,從最初的運10工程算起,滬飛集團已經經過了七千餘個日夜的不懈奮鬥……”

常浩南坐在周慶之身後的主席台上,目光掃過台下受邀的一眾嘉賓。

很多當年參與過運10和md82項目的技術人員,如今已經是垂垂老者,沒能有機會參與到c808客機的研發和生產當中。

聽著周慶之回顧過去二十年的故事,心中自然是五味雜陳。

尤其是當年運10研發團隊的幾名負責人,更是潸然淚下……

而作為首個啟動用戶的華夏聯合航空代表,臉上則是自豪和憂慮並存。

能夠首先運營國產噴氣式客機,就產業政策上來說,自然算是巨大利好。

但另一方麵。全新的飛機和後勤保障體係,意味著全新的一套技術團隊。

在機隊規模擴大化之前,成本沒辦法分攤下來。

而且,剛剛服役的新型號飛機,一般都處在故障率澡盆曲線的高點上。

這意味著每飛行小時平均維修工時更高,很難像是成熟型號那樣,每天在同一條航線上掛著不同航班號飛三四次。

總之,挑戰和收益並存。

常浩南甚至還看到了幾張外國麵孔,應該是國外客戶。

要知道,c808恰好卡在華夏和歐美適航互認範圍的最高點上。

也就是說,這將是一架同時獲得caac、easa和faa認證的飛機。

對於一些無需執飛遠程航線的航司來說,還是比較有吸引力的。

至於參與研發的其他單位、滬飛職工、以及圖波列夫方麵的外國專家……

自然也都是皆大歡喜。

不過,在一片喜氣洋洋之中,也有例外。

民航局派來出席的代表,臉色就不是很好看。

畢竟,滬飛過去屬於他們的管轄範圍,是後來才被截胡的。

剛開始的時候,還有不少人準備看科工委的笑話。

畢竟,在那時候看來,沒有歐美方麵的配合,先不說客機能不能造出來,就算造出來了,拿不到人家的適航證明也很難找到銷路。

結果沒過多長時間,就傳來了華夏和歐盟jaa簽訂適航互認協議的消息。

而緊接著,就是c808和c909一支線一乾線客機先後上馬……

再然後,這兩個型號的發展堪稱一帆風順……

要隻是如此也就罷了。

但麥道在被波音並購之後,又很快放棄了全部md係列客機的產品線。

這意味著,如果當初繼續堅持搞md90,這功夫恐怕已經大敗虧輸。

兩相對比下來,結果就有點耐人尋味了……

看過這一圈眾生相之後,常浩南微不可查地笑了笑。

如果此時手中有個相機,他倒是很願意把剛剛的一幕記錄下來。

這個時候,周慶之也已經講到了取證試飛的時候。

“浩南同誌。”

坐在常浩南旁邊的張洪飆突然開口道:

“這麼大個飛機取證試飛,就用了一年多點的時間?”

常浩南有些不明就裡地點點頭,還心說這50噸級支線客機哪看出大來了……

而且一年多也不算快了。

要知道,眼下還沒有個正經名字的a380,上一世哪怕從首飛開始算,到拿證也就用了1年10個月而已……

結果張洪飆稍一停頓,又繼續道:

“我之前去冰城考察的時候,可是聽那邊的同誌說,當年他們給運12做取證的時候,足足用了好幾年功夫……”

這下常浩南懂了。

那要是跟運12比,確實是挺大,也挺快……

“這就是咱們跟歐美實現適航互認的好處。”

他稍加思索之後回答道:

“去國外做適航,一方麵的人生地不熟,工作語言工作方式都不適應,另一方麵也免不了人家故意給你設絆子,肯定還是在咱們國內搞來的方便……”

張洪飆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緊接著又問道:

“那這個銷路……我剛才聽慶之同誌說,啟動用戶隻有國內的聯合航空和巴蜀航空,能不能有足夠大的機隊規模?”

“這個倒不是問題。”

常浩南搖了搖頭:

“第一批量產機隻有幾架,啟動用戶本來也不可能太多,產能爬坡又需要很長一階段,滬飛現在需要操心的不是訂單量,而是能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訂單。”

“再說,這個平台如果把客艙下麵的一部分行李艙改成附加油箱的話,大概能保證5-6千公裡的航程,做個特種機平台或者專機絕對沒問題,可以拿來兜底……”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