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掛載,非說是展示動力係統的性能,雖然也扯得上關係,但還是有點勉強。
核心還是結構設計的進步導致載荷能力上升,以及飛機本身的死重降低。
導致在原來的基礎上又摳出來的三噸的載彈量。
達到了9噸。
當然,作為占據了掛載絕大部分重量的KAB1500KR,其實是不太適合給一架單座戰鬥機去使用的。
大多數電視製導武器需要全程人在回路對彈藥進行控製,極少數具備圖像匹配能力的,也隻是在最末端可以降低一下人的負擔。
所以對於單座機來說,飛行員就隻能把飛行交給自動駕駛係統,然後自己專心盯著多功能屏幕控製彈藥。
訓練的時候這當然沒什麼,但是實戰狀態下很少有可以這麼安逸的時候。
尤其是華夏空軍的作戰想定中,對手普遍都有很強,或者至少也是可以一戰的空中力量。
想到這裡,常浩南向旁邊的劉高卓問道:
“劉總,殲11B的雙座型號,你們有沒有相關計劃?”
上一世,從殲11A到殲11B到殲11BS,每一個子型號其實都承擔了不同的技術驗證功能,算是小步快跑的研發方式。
所以在最後搞出了個外形和殲11BS相似,但屬於集大成者的三代半戰鬥機殲16。
但如今的殲11B,除了航電係統還停留在世紀之交這會的平均水平以外,其它部分已經完全是三代半的形狀了。
甚至於在設計的時候,就已經給換裝更大功率、更高發熱量的雷達和飛行計算機留出了電力以及散熱餘量。
等相關設備研發到位,直接換上去就行。
所以,在此基礎上搞個雙座型,就可以直接當作正牌的多用途戰鬥機來用了。
“你是說殲11BS?”
劉高卓神秘一笑:
“當然有。”
“不過,殲11BS,我們就不打算搞成和蘇27UBM完全一樣的的型號了。”
“哦?”
對方想要賣關子,常浩南也樂得配合:
“詳細說說?”
蘇27UBM,也就是蘇27SM對應的雙座版。
根據協議,蘇霍伊和601所共同完成了改進版單座型的開發,殲11B和蘇27SM之間隻有部分機載設備存在不同。
不過,合同中並不包括雙座型。
當然原理上講,兩者之間不會有很大的差彆。
無非是加高座艙和尾翼,並且在飛控層麵對過載進行稍大一些的限製。
但顯然,劉高卓是準備來點花的。
“大的變化肯定不會有,畢竟還要考慮到部隊使用過程中的易維護性。”
劉高卓回答道:
“但我們準備在殲11BS上使用側杆操縱,隻是暫時還沒想好是激進一些,前後都用側杆,還是前座不動,隻把後座改成側杆。”
這確實不算是個傷筋動骨的變化。
尤其是在翼麵控製和發動機控製都實現電傳化之後,操縱杆發出的其實是電子信號,所以單從技術上講,擱在哪其實都無所謂。
但對於人的體驗來說,差彆就會很大。
設計良好的側杆,如陣風,可以讓飛行員獲得全方位更舒適的操縱體驗。
而設計不太好的側杆,比如F16,就是妥妥的高手向操縱,萌新殺手,以至於被迫增加了雙座教練型的比例。
“另外就是,常總。”
稍微停頓了一下之後,劉高卓繼續道:
“你們航發集團,有沒有在渦扇10基礎上搞矢量推進技術的計劃?”
“這個……”
常浩南沒有馬上回答,而是低頭思索了片刻。
對方問的是航發集團。
但他作為總規劃師,又是渦扇10的總師,在這件事上不說是一言堂,但至少也有一錘定音的影響力。
“隻能說這是目標之一,但是還沒有相關的明確時間表。”
最終,他還是給出了比較保守的回答:
“即便這一輪鑒定結束,渦扇10A/B兩個基礎型號也隻是完成了設計定型,對於我們來說,當務之急還是準備生產定型,尤其是把良品率和產量給提上去。”
“劉總你之前不是也為這個事專門去京城找過我麼,性能再好的產品,也得能保證產量才行……”
“……”
極限載荷狀態下的飛機,本來也做不出什麼花樣豐富的飛行動作,能維持平飛和最基本的機動性就已經相當不錯了。
而且,最大掛載和最大載油是無法兼備的。
就算是殲11B這樣的重型戰鬥機,航程方麵也會捉襟見肘。
所以,這次飛行展示也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
飛機繞著北陵機場,在眾人視野範圍邊緣徘徊了幾圈之後,便重新出現在跑道儘頭的上空。
從常浩南的角度可以看到,飛行員在進場之前還特地放掉了一部分燃油,以保證最大降落重量不超標。
即便如此,降落的時候,主起落架的液壓結構也幾乎被壓縮到極限。
甚至常浩南通過望遠鏡,都能看到機翼微微顫抖了抖……
同樣是用掉了大半條跑道的長度之後,飛機才緩緩停下,然後駛入滑行道。
又過了幾分鐘,才最終停在停機坪上,距離儀式舉行位置不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