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正是他們屢屢偷拍得手的最大依仗。
而在敵暗我明的狀態下,圍牆內忙碌著的工作人員顯然無從得知,自己已經被人納入到了取景框當中……
此時,他們正在熱火朝天地給這架編號為1007的殲10掛載測試裝備。
一部通體與機身同色的圓柱體吊艙。
在飛機周圍,還有不少來自洛邑613電光設備研究所的技術人員,正在對這部吊艙進行最後的調試。
毫無疑問,這正是常浩南通過M88發動機項目,從泰雷茲集團那邊薅過來的好東西。
達摩克利斯吊艙。
按照合同,華夏是要引進全套技術,對這種吊艙進行國產化的。
隻不過法國人也不是傻子,深知不見兔子不撒鷹的道理,這會M88-3都還在開發當中,M88-4更是八字沒一撇,顯然不可能這麼快就把家底都給抖落出來。
但為了表達誠意,他們還是讓泰雷茲專門生產了幾部開放數據總線的吊艙硬件,這樣華夏就可以自行將吊艙安裝在自己的飛機上麵。
順理成章地,這一任務被交給了隸屬於航空動力集團的洛邑613所。
這才有了今天這次測試。
而1007號載機,則是雙座型殲10AS的第一架原型機――
單座型的殲10A已經進入了小批量生產之前的最後階段,實在騰不出手來做測試了。
況且這種還要看吊艙的測試任務,還是交給倆飛行員的飛機更合適一些。
對於試飛院來說,伺候殲10A的工作已經算是輕車熟路。
跟小步快跑,每個型號都有不同的殲11不一樣,殲10的單雙座型號之間技術狀態幾乎完全一致,搭配無需在維護過程中爬上爬下的下置機匣發動機,對於地勤人員來說體驗非常友好。
十幾分鐘之後,613所的技術人員完成了對吊艙的最後檢測和調試,與地勤人員一起,從飛機周圍撤離。
作為“身寬體胖”之後帶來的優勢之一,殲10A的機體內有充足的空間安裝一部輔助動力係統,因此並非每次啟動都需要電源車和氣源車的輔助。
機艙內,位於前座的飛行員寧鬆濤按照手冊,開始了飛機的自啟動流程。
隨著機背上的APU排氣口艙蓋打開,一團微弱的火焰從中噴出,渦扇發動機特有的尖嘯聲迅速由弱到強,傳入現場每一個人的耳中。
發動機開始工作之後,1007號機的電氣係統迅速啟動,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自檢流程。
在過去,這些步驟要在地勤人員的協助下花費近半小時一步步進行。
而現在則隻需要消耗幾分鐘而已。
寧鬆濤把發動機轉速調整到慢車狀態,接著鬆開刹車。
飛機隨之開始在停機坪上緩緩向前移動。
電傳飛控配合FADEC係統,讓這一係列動作如同行雲流水,幾乎沒有任何遲滯。
而在滑行到起飛位置的這段時間裡,位於後座的韓樹明也總算告彆了壓艙物的命運,開始低頭調整“神鷹-1”吊艙的探頭角度。
雖然這神鷹1吊艙的主要功能是為了給激光製導炸彈或導彈提供目標指引,但達摩克利斯吊艙本身的設計決定了它其實存在對空能力。
隻不過,掛在機身下麵的吊艙在對空探測的視野方麵先天不如位於機頭的EOTS,所以很少真的使用這項功能。
但飛機畢竟在起飛過程中,韓樹明也不可能盯著屁股下麵的跑道,隻好看向飛機正前方。
“法國人這東西效果還真是不錯……”
他小聲自言自語道。
即便把圖像放大數倍,而且載機還在稍顯顛簸的跑道上不斷加速,但吊艙的兩軸穩定器仍然把畫麵維持在了一個相當穩定的狀態。
韓樹明嘗試著輕點屏幕,將跑道左前方遠處的一處信號塔設定為目標。
圖像識彆功能很快從背景中將目標分辨出來,並自動控製吊艙探頭鎖定在信號塔身上。
甚至在飛機起飛爬升之後都沒有脫鎖。
實際上,冷戰中後期的光電設備,比如米格27K的海雀-23,就已經具備了這項功能。
但對於這個年代幾乎從未接觸過機載光電瞄準設備的華夏飛行員來說,絕對是比較新鮮的玩意。
更何況,達摩克利斯還支持紅外和可見光兩種的信號。
想著反正還沒到測試空域,韓樹明抱著試試的心態,又按動多功能顯示器旁邊對應“紅外”的按鈕,把視野調整到了熱成像通道。
順便解除了對那個信號塔的鎖定。
正好在這個時候,前麵的寧鬆濤也正好把飛機逐漸改平,進入了淺爬升階段。
這一改平,卻讓韓樹明無意中發現了一些有趣的東西。
在多功能顯示器的視野中,出現了幾個白色的小點。
而那應該是試飛院外麵的一處山坡……
好奇之下,他直接把吊艙的圖像倍率拉到了最大。
然後,就看到了幾個有點像人的東西……
“塔台,這裡是1007號機。”
韓樹明直接對著無線電彙報道:
“機場大概140方向,800米距離,好像有一夥人在偷拍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