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0章 還是隻能回去找華夏人(1 / 2)

對於沒參加過當年渦扇10立項流程的人來說,常浩南講出來的完全可以說是個恐怖故事了——

合著已經摸到量產型軍用航發上限的渦扇10,還是人家收著手鼓搗出來的?

而幾名材料領域的大佬此則更是有些汗顏。

常浩南嘴上雖然沒說,但大家心裡都是門清。

當年之所以要在先進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妥協,甚至搞反向優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了航材的限製。

材料領域,尤其複合材料領域這些年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很明顯,和應用端的需求相比,多少還是差了點意思……

而坐在第二排的薑甫和,對此卻隻有報以苦笑。

正是常浩南當時幾乎突兀地拿出了渦扇10的設計方案,甚至還為日後發展成第四代發動機留足了空間,才讓他和燃氣渦輪研究院不得不放棄手頭的高推預研項目,轉向對垂直起降技術進行研究。

雖說也算是一個出路,但任誰都知道,華夏未來必定要以大型航空母艦作為遠洋作戰的核心,又沒有冷戰時期大打全麵核戰、預想機場可能全部遭到破壞的作戰想定,也沒有一個單獨的海軍陸戰隊作為軍種。

單純的垂直起降型號……隻能說前途未卜。

當然,624所這些年並沒有坐以待斃,也進行了不少關於推力矢量噴口和相關控製邏輯的研究。

但是跟完整的航發型號相比,這些終究都是細枝末節。

“把中冷器安裝在壓氣機定子上麵……”

位列前排的劉振響低聲重新念叨了一遍:

“如果在兩個小時之前聽到這個想法,我恐怕隻能稱之為異想天開……但是現在,我不太確定了……”

他一邊說,一邊半是苦笑,半是欣慰地搖了搖頭。

就在剛剛,有那麼一瞬間,他突然意識到,自己這一代人,或許真的已經到了發揮餘熱的時候……

不過眼下肯定不是emo的時候。

因此,他還是很快從最初的震驚中走了出來。

畢竟是立項準備會議,而非簡單的預研。

除了技術路線以外,還有更加具體的問題需要討論:

“浩南同誌,你剛剛說,使用間壁式換熱器進行冷熱端氣流的直接換熱,這樣是否會影響到熱回收,甚至是氣膜冷卻係統的效率?”

這一次,常浩南卻非常乾脆地點了點頭:

“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會。”

“實際上,我最開始的方案,是利用使用超臨界二氧化碳作為換熱中間介質,來實現係統中熱量的轉移……不過從原理上,我們對於超臨界流體的性質研究還不夠成熟,貿然加入到體係中可能帶來難以估量的風險。”

“而另一方麵,在工程上,驅動中間介質循環流動需要外界功率輸入,而且二氧化碳雖然容易達到超臨界狀態,但也需要75個以上的大氣壓,甚至遠高於渦輪內部的正常工作壓力,更不用說是環境相對溫和的壓氣機部分,因此為了保證換熱器結構的完整性,需要額外設置足夠強度的金屬管壁……”

“雖說大涵道比航發並不特彆追求推重比,但對於AE1500這個推力不足15噸的型號來說,要完整容納這麼一套東西還是有些吃力了……實際上,為了抵消目前這套間冷器,以及更大尺寸風寒所帶來的額外重量,我已經參考對外合作過程中獲得的經驗,在風扇葉片上大量使用了密度較低的鈦合金。”

“所以我之前才說,在現階段,準備把注意力集中在間冷器上麵,至於完整的間冷換熱設備,更適合用在推力更大的型號。比如像遄達900那樣的30噸級航發上麵……”

不好說是有意還是無意,常浩南在此時恰好到處地透露出了自己更大的野心。

AE1500,絕對不是終點……

立項準備會議,隻能算是一個龐大項目起點中的起點。

在隨後的幾天當中,專家組分階段審核了鎬飛集團準備的各項文件及準備工作。

最終,在2003年5月31日,正式批準了航空動力集團AE1500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的立項請求。

並且,極其罕見地,由常浩南同誌同時擔任總工程師和總設計師,一手主抓這個被寄予厚望的型號。

這似乎也可以被視為工建委成立後釋放出的某種信號……

……

而就在常浩南逐漸投入到新項目當中的這些日子裡。

他此前的一些布局,也正在逐步收緊……

法國,巴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