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想著聊點彆的話題放鬆一下,結果一來二去又繞回了載人航天工程上麵。
反倒把郭林給整的更焦慮了。
而如此明顯的情緒變化,自然逃不過張維永的眼睛,
“我說老郭。”
他故意在語氣中加入了些許打趣的意味:
“經過你手的項目應該也不少了,今天這就是個平常的陣勢,反應不用這麼大吧?”
“那不一樣……”
郭林說著揉了揉有些發脹的額角,但一時間又不知道該怎麼形容自己內心的感覺。
載人航天,畢竟不是一般的項目。
不能按照一般的級彆來判斷。
見狀,旁邊一直沒說過話的林森明突然插了進來:
“老郭之前半輩子乾的事都是琢磨怎麼送人上西天,現在突然要把人安全地送上天……估計是心裡有負擔……”
一句話,讓張維永差點沒憋住。
當然,這也隻是隨口一說。
實際上,921工程中涉及到送人上天的部分,早在2001年初就已經完成了。
從神舟二號到神舟四號,都是完全具備載人能力的全狀態驗證飛船。
之所以重複三次測試,隻是為了儘可能保證萬無一失。
至於他們所負責的部分,跟送人上天也沒什麼關係。
倒不如說,隻是和921工程相互借東風,實現資源的最大化運用而已。
不過,這突如其來的冷笑話,倒是讓郭林的感覺好了不少。
也就在此時,三人來到了局長辦公室外麵。
門沒有關,顯然就是在等著他們。
直到走進去之後,郭林才注意到,除了辦公桌後麵的欒文傑本人以外,旁邊沙發上還坐著另外一個人。
他很快認出,對方是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和測控通信係統負責人,沈俊榮。
“坐吧。”
欒文傑放下手中的文件,朝著另一邊的單排沙發示意了一下:
“我聽張維永同誌報告說,你們打算發射一個由四顆小衛星組成的衛星群,解決航天器和地麵之間實時通信的問題?”
張維永和林森明二人本來就是航天局的工作人員,因此這個問題顯然是主要麵向郭林的。
“解決還談不上……”
後者深吸一口氣,回答道:
“但是,利用四顆有通信中繼功能、工作在MEO軌道上的衛星組成一個無中心通信網絡,確實可以有效擴充航天器與地麵進行高通量數據傳輸的時間窗口。”
“舉例來說,對於運行在典型近地軌道上的目標航天器,可以保證在至多50%的運行時間內,與地麵維持往返時延350ms以下,可用容量不低於15Mbps的通信能力……”
“……”
實際上,這個中繼衛星群在最初設計時的服務對象,是像海洋一號那樣,運行在太陽同步軌道的偵察衛星。
但一步到位直接上實踐係列的跨度確實有點太大,研製周期和投入成本也比較高。
於是,常浩南和張維永最終決定退而求其次,先發射四顆百公斤量級的小衛星,在技術層麵驗證可行性。
就這樣,測試窗口恰好跟神舟五號對上了……
而另一邊,沈俊榮在聽到郭林針對性十足的例子之後,原本平靜的臉上也不由得泛起些許波瀾。
載人航天工程本身,已經有了一套包括境內外地麵站和遠洋測量船在內的測控通信體係,用於保障飛船關鍵階段的運行狀況處在地麵掌握當中。
但一來,受到研發時的硬件條件限製,這套係統隻是保障了最基本的功能,重點在於傳輸控製信號和反饋信號。
二來,地麵測控站的覆蓋範圍實在有限,而且很不規律。
要想實現較長時段內的連續通信,就隻有等飛船通過本土上空的那一段時間。
具體到神舟五號,大概是在軌時間的10%出頭。
按照飛船軌道一個半小時的運行周期計算,就是大約10分鐘。
除去一些必要且無法完全公開的工作溝通之後,留出來的空當少得可憐。
隻能安排進去展示國旗、與家人通話等幾個典型環節。
換句話說,就是不太出片。
當然,作為華夏的第一次載人航天任務,即便隻是個彆象征性的畫麵,也具有難以估量的影響力。
但如果像郭林所說,能將這一數字提高到50%。
哪怕隻是其中一圈的50%。
也意味著一個半小時當中有連續的40分鐘可以直接觀察到飛船的艙內情況。
無論從技術驗證還是宣傳意義上,都堪稱質的飛躍。
尤其是在2003年這個時間節點上。
一次成功的載人航天宣傳,對於華夏,乃至對於全世界,都有著頗為特殊的意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