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6章 氣動矢量噴管,柳暗花明?(1 / 2)

雖然對結果早有預料,但真到了這個時候,孫琮還是不免覺得有些惋惜。

601所最早比較看好的確實是一個三翼麵方案,重點在於以相對較弱的動力水平實現更強的機動性。

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在大約幾年以前,“較弱的動力水平”這個大前提出現了一些小變化,所以他們也順勢把關注重點轉向了常規布局和半無尾布局。

這次也是同時帶來了這兩套方案,並準備根據現場情況決定具體把哪一套拿出來。

因此,當常浩南把渦扇10G的指標給掏出來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有了拿半無尾布局出來競爭的想法。

再加上後來611所的針對性發言,讓代表團最終達成了一致意見。

畢竟他們也是考慮到,常院士當年都能用不到五年時間掏出一台準四代的渦扇10,那現在用不到五年時間再掏出一個推力矢量技術,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

但成也敗也。

這個方案的最後一絲希望也還是隨著常浩南的表態而熄滅了。

相對應地,坐在他對麵的楊韋則長舒一口氣,不由得露出了放鬆的表情。

實際直到不久以前,哪怕在611所內部,是否要在第四代戰鬥機的設計當中延續殲10的翼麵構型,都還有一些不同的聲音存在。

尤其是考慮到國內航發產業的飛速進步,似乎在10年左右的時間裡拿出一款對標F119的型號也並非不可能。

在這種情況下,直接複刻一架F22顯然是風險最小的選擇。

至於中間的過渡期,完全可以拿已經在殲10上麵通過考驗的渦扇10B來頂上。

但一方麵601所在常規布局方麵的積累不足,中規中矩的方案很難在集團內部脫穎而出。

另一方麵,楊韋本人也不希望隻是簡單地跟在美國人後麵亦步亦趨。

剛才他作為開場白的那段話,其實除了說給其他人聽以外,也是在說給他自己。

好在,最後的結果還是符合期望的……

……

航空工業集團畢竟是一個整體,雖然下屬各單位在技術路線上會出現分歧,但總得來說,一旦確定了方向之後,還是能做到勁往一處使。

比如611所過去並沒有雙發重型機的設計經驗,所以雖然獲得了設計布局方麵的主動權,但在結構方麵,也還是少不了其它兄弟單位的幫助。

所以,整個會議後麵的內容,基本就是和呂光等空軍裝備研究院的代表進行溝通,在鴨翼+大三角翼方案的基礎上繼續深化一些細節。

其實常浩南雖然已經在航空動力集團乾了好幾年的高管,但畢竟還是搞飛機設計起家。

所以即便進入到會議後半程,也不乏有人時不時向他提出一些問題。

但麵對這些問題,常浩南卻基本隻是做出最基本的回答,並沒有像剛才那樣擴展太多內容——

並不是為了在業務上避嫌,而是他仍然在思考601所提出來的那個半無尾方案。

畢竟從裝備習慣來看,出於分攤風險和平衡業務的考慮,大國空軍一般不會隻裝備某種單一型號的主力戰機。

而從具體技術上講,鴨翼+大三角翼布局由於起降時的飛行特征,並不特彆適合艦載。

這一點,從他手頭那些陣風M的技術資料中可以得到驗證。

更重要的是,半無尾布局,剛好契合了常浩南在下一階段準備著手研發的某項重要新技術……

因此,趁著會議午休的當口,常浩南主動找上了情緒仍然有些低落的孫琮。

雖然二人沒有直接共事過,但常浩南在601所工作過相當長一段時間,還跟後者一起領過“獵蝠行動”的紀念章,也算是老熟人了。

由於時間有限,在一番簡短的寒暄之後,常浩南便直接切入了正題:

“孫總,剛才在會上,我也隻是就事論事,其實我本人對於咱們601所的半無尾布局,還是相當感興趣的……”

孫琮當然知道對方不是針對自己。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