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浩南擺了擺手:
“這部分氣流無所謂溫度高低,所以有辦法通過二次做功彌補一部分推力損失……關鍵在於,這個流量本身實在太大了,目前小涵道比發動機的設計已經相當緊湊,根本不可能從中摳出一條足以通過這樣多氣流的流道。”
“渦扇10G也不行?”
孫琮顯得有些意外。
“呃……渦扇10相比其他型號發動機的升級潛力確實更大,但不可能大出這麼多。”
常浩南有些無奈地回答道:
“要想滿足氣動矢量噴口的要求,需要從設計一開始,就考慮在外涵道部分留出餘量,並根據工作情況進行調節,所以它必須搭配一種從技術原理上就比渦扇10G更加先進的航發,也就是……”
“變循環發動機?”
孫琮幾乎和常浩南異口同聲地說出了最後的答案。
“沒錯。”
後者點點頭,明顯對於孫琮能跟上自己的思路感到非常滿意:
“為了實現在發動機工作過程中改變循環參數,變循環發動機本身就需要安裝前後涵道引射器和可調低壓渦輪導向器等環特征構件,用於抵消因循環參數變化導致的外內涵流量變化對混合器截麵靜壓平衡造成的影響……”
“當然,這些部件本身的設計,還有如何與發動機主體結構相結合,要是展開來說得是好幾個大學科……但簡單總結起來,就是當發動機工作在雙外涵模式下時,適當增大後涵道引射器開度,保證前涵道引射器小開度條件下的低涵道壓力需求;當模式選擇閥完全打開,後涵道引射器開度適當增大,從而減小背壓對風扇的影響。”
“此外,如變循環發動機加力燃燒室投入工作,那麼後涵道引射器也應當適當增加開度,保證加力內涵氣流速度滿足加力點火和穩焰的正常需求……”
“而非常巧合的是,由於材料的結構限製和飛行員的生理限製,當我們需要較大的推力矢量幅度時,飛機會處在相對較低的速度上,對應較大涵道比渦扇的發動機構型,並且大概率正在使用加力燃燒室,而此時引射器的開度最大,剛好可以滿足二次流流量的需求……”
“……”
孫琮對於變循環發動機的具體技術路線不算熟悉,但好在常浩南也沒有過多著墨於這個部分。
而基本原理的部分,總歸是沒那麼難以理解的。
“所以我們這個半無尾方案……需要等到第五代發動機出來,再同步進行測試?”
他確實相信常浩南的能力,可如今第四代戰鬥機及其配套動力的方案剛剛確定,就已經把餅畫到第五代……
裝備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那是之前落後時候的辦法,分彆對應二、三、四代主戰裝備。
但現在眼瞅著已經要趕上國際先進水平了,難道還能繼續這麼搞?
常浩南很快看出了對方眼神中的遊移不定:
“你說它是四代半發動機也好,第五代發動機也罷……總之,現在渦扇10的底子已經打好了,渦扇10G的研發基本屬於按部就班,隻需要等目前還欠缺的十來項關鍵技術到位,其實都未必需要我來親自負責抓總。”
“而且,也彆把變循環技術想的那麼難以逾越,京航大學、華夏科學院、當然還有我們航空動力集團,都在對後涵道引射器的流動和燃燒特征,還有作動機構結構強度優化等關鍵技術展開初步研究,另外我前些天給工建委李主任提交了一份80項關鍵技術清單,其中後40項就跟更新一代的航空發動機有關……”
當他直接點出“更新一代發動機”這個說法時,孫琮臉上的表情終於出現了一絲波動——
要是自己這個半無尾方案用上了變循環發動機,那是不是相當於一步到位,直接研發出了第五代戰鬥機?
更進一步地,現在無論是美國俄羅斯還是歐洲,都還沒有任何關於第五代,或者四代半戰鬥機的動靜。
而如果這個型號真能落地,哪怕隻是作為技術驗證機落地……
似乎都意味著,華夏第一次掌握了最先進戰鬥機的定義權!
想到這裡,原本還有點糾結的孫琮一咬牙一閉眼。
“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