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的資金又有多少?
林凱峰痛心疾首地說道:“長期以來,國外始終將咱們龍國,當成廉價生產材料出口國,向咱們購買的商品中,農副產品份額占了一半。”
“我們製造的汽車,拖拉機,工業設備,農用生產工具,有幾個發達國家會選擇購買?”
“往往是以接近成本價的價格賣,給第三世界國家,這些國家的經濟情況和咱們相差無幾,手裡能拿出的錢更是寥寥無幾,與其說是出口,不如說是幫助第三世界搞建設。”
“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我們缺乏商品核心競爭力!”
無論是幾大工業部,還是最高當局,已經洞察出國內各企業全部缺乏對外競爭力。
以往,國有企業始過著吃大鍋飯,全國一盤棋的任務模式。
國門未打開前,大量問題被隱藏在水下。
即使有人發現,也不會過於關注。
隨著國門徹底打開,經濟改製速度越來越快。
一大堆之前被刻意忽視的問題,幾乎是在一瞬間浮上水麵。
企業改製迫在眉睫,國家全麵推開政企分離。
停止向國有企業下撥資金這種傳統經濟模式了。
為企業提供自主權,提供政策幫扶,安排國有企業自負盈虧,自己想辦法養活自己。
用近乎逼迫的方式,將一大批企業從計劃經濟框架下趕出去。
趕到市場經濟這條路上。
王長生打斷林凱峰的話,徐徐說道:“你是打算通過入股的方式,進一步鞭策這些企業,讓他們加速改變,集中各企業優勢,增強商品競爭力?”
林凱峰直言不諱道:“之前的大工業生產線合作,得以讓北方機械公司的各種商品,源源不斷出口到海外市場,集團作戰的商業模式,不但為我們公司獲得大量資金,也讓我感受到了抱團取暖的重要性。”
“如果不將部分企業團結在一起,麵對市場經濟的大潮,最後能活下多少呢?”
“領導,我想沒有人能做出保證。”
“一家企業陷入癱瘓,與之相對應的是大量職工無事可做。”
說到這裡,林凱峰將話題切入到正題。
投資江城柴油機廠,人為建立起一個先例。
以往,國有企業的生產和研發資金,統統來自國家撥款。
時間進入到80年代,股份改製成為企業發展的新方向。
自籌資金,明確股權。
自主生產,按照市場導向發展。
時代的大潮前,不是所有企業都能馬上調轉方向,奔向新的賽道。
必然會有大量的企業和工廠陷入原地踏步,直接停滯不前的局麵。
林凱峰要打破外部資金,不能入股國有企業的先例。
以點帶麵,向一係列有希望的企業注入資金。
將他們團結在以北方機械公司為主的商業集團內部。
通過大量企業的緊密配合,拉動入股企業的生產和研發能力。
擴展出口商品範圍。
家用電器隻是開始,工業設備也不是終點。
航空航天,汽車製造,船舶鋼鐵,通訊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