飾演白居易的演員在瀏覽江南風光之後離開了場內。
此時,整個舞台交給了陳凡。
看著觀眾。
陳凡沒來由得閃過一絲苦色。
“這一些詩雖然膾炙人口,但事實對於白居易來說,這隻不過是微末小技。他真正的理想,並不是寫出多麼厲害的詩……”
這樣的一句話讓眾人有一些疑惑。
寫這一詩不是為了流傳出去,這是為了什麼?
知道眾人的疑惑,陳凡繼續說道。
他曾經給自己的好友元稹寫信,他是這樣說的:“曾經我拿自己的詩與彆人看,彆人都說寫得很好,寫得很工整,其實我並沒有達到詩作者的水平。自從到朝廷作官以來,年齡漸長,經曆的事情也漸多,每逢與人談話,多詢問時政,每逢讀書史,多探求治理國家的道理。這才知道文章應該為時事而著作,詩歌應該為現實而創作。
我正是在這時升做翰林學士,又做左拾遺的官,親手領取寫諫章的用紙,除寫奏章直接向皇帝陳述意見之外,有可以解救人民疾苦,彌補時政的缺失,而又難於直接說明的事項,就寫成詩歌,慢慢地讓皇帝知道。首先是用來開闊皇帝的見聞,對他考慮和處理國家大事有所幫助。其次是報答皇帝的恩情獎勵,儘到諫官的職責。”
陳凡念的這一段故事,正是白居易寫給元稹的《與元九書》。
元就是元稹,因為元稹排行第九,所以又稱之為元九。
要說唐朝中期有兩對好基友。
一個是劉禹錫與柳宗元。
另一對,那就是白居易與元稹。
兩對都可以說是生死之交。
所以很多時候,兩人會向對方表露自己的內心想法。
此前白居易寫的詩固然令人稱讚。
但是。
當聽到陳凡將白居易的理想抱負說出之後,眾人突然發現好像白居易的詩歌變得不一樣了。
是的。
彆人寫詩是為了什麼?
可能很多人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有的就是為寫詩而寫詩,也有的甚至是為了展現自己的文采。
但是。
在白居易這裡,卻不是這樣的。
他寫詩,是為了向朝廷,向皇帝陳述自己的意見,展現自己的政治思想。
這種人生境界,可以說,瞬間超過了無數的詩人。
“我了個去,寫詩竟然還有這麼高的境界?”
“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原來……白居易一生行的是這樣的道。”
“我突然感覺其他人寫的詩哪怕再高,也比不上白居易了。”
是的。
為什麼前世唐朝三大詩人當中,白居易占了一位。
這除了白居易寫的詩很獨特之外,更為深處是因為白居易想通過詩效仿聖人之道。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
水灑複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歎,此歎無人喻。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突然,陳凡輕聲朗讀。
這首詩。
正是白居易寫的《買花》。
也是《秦中吟》十首當中的一首。
又是一年春天到了,長安一如即往的車水馬龍。
因為這個時候正是牡丹花開的時候,長安很多富貴人家都出來購買。
這一些花朵開得非常的鮮豔,為了賣一個好價錢,商人還給這一些花裝上了盆,還給灌上了肥沃的泥土。
這本來也沒有什麼,因為往年也是這樣。
可是。
這個時候有一位老農無意看到了這一些花,他過來看了看。
看完,他長歎一口氣,轉身就走了。
又有誰在意呢?
人們看到的或許是這位老人無法買得起。
可是。
他們卻不知道,這一叢深色的牡丹花的價格已經相當於十戶中等人家一年的賦稅。
陳凡所說的聲音並不大。
另一邊。
在陳凡述說的時候,舞台上也出現長安街頭賣花的場景。
當看著那位老人離去的背影,眾人不由得感覺鼻子一酸。
不過。
陳凡並沒有停止。
在那位老人無奈轉身離去之後,突然馬路上來了一隊車馬。
他們的馬真駿,他們的馬鞍亮得刺眼。
你問他們是誰,他們都是當官的,是皇帝的內臣。
你看,他們身上佩帶著有紅絲帶的衣服,那是大夫。
至於那紫絲帶,則是將軍。
他們的身份是如此的高貴,他們去做什麼呢?
原來是去參加一次盛大的宴會。
宴會裡有著無數的山珍美味,有洞庭湖邊上產著的水果,有切下來的鮮嫩魚膾。
他們吃飽的樣子是一幅非常悠然自得的形態,而喝醉之後,更是變得神氣十足。
可是。
他們不知道的是。
或者,他們其實知道。
這一年,江南大旱,衢州出現了人食人的現象。
白居易將當時看到的現象寫成了這一首《輕肥》。
“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我……”
看著鏡頭裡的陳凡。
聽著白居易所作的詩篇。
眾人張了張嘴,不知道說什麼。
有的感覺臉上紅紅的,熱的發燙。
有的眼角的淚水再也忍不住,就此掉了下來。
有的看了看自己,又閉上了眼睛……腦海裡麵卻是一陣翻江倒海。
這雖然寫的是唐朝時的情形。
但,難道在現代就沒有發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