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作品才能被稱之為是一部好的作品?
準確點講,什麼樣的作品才能被稱之為是一部通俗易懂的作品?
不管是下裡巴人還是陽春白雪,不管是曲高和寡還是如沐春風,總而言之,它就隻能是有一個要求——
那就是要能讓人看得下去!
自從《三毛流浪記》在《大公報》上發售以來,《大公報·兒童專欄》的每期銷量一度從最開始的十萬冊,增長至——
十五萬冊。
二十萬冊。
二十五萬冊。
現如今,兩個月時間過去,《大公報·兒童專欄》基本每期的銷量都穩定在三十萬冊左右,在連載至劇情高潮的時候,甚至一度會突破到三十五萬冊?
這,放眼信息時代興起,傳統紙質傳媒沒落的年代,簡直就史無前例!
《大公報·兒童專欄》這樣的雜誌不同於《青春前言》這樣的青少年讀物,首先它連載的就不是什麼通俗之類的故事,就算是《大公報》特意開設出來的這一分欄《兒童專欄》,但凡在《兒童專欄》上發表的作品,它們都具有一定共同的特性——
時代性。
教育性。
在閱讀完雜誌連載的故事之後,能引發人的思考以及深思。
《兒童專欄》本來就屬於是小眾賽道,它針對的本來就是3到9歲的低幼齡小孩,在這種小眾賽道之中,還能做到每期銷量穩定在三十萬冊左右,這在如今紙媒衰落的年代——
真的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奇跡!
原本,由於《三毛流浪記》之中描繪的情節過於現實,這令得《三毛》遭受到了廣大家長的聯名抵製。
打架鬥毆。
坑蒙拐騙。
圍繞在主角【三毛】身邊的流浪小孩,為了在舊社會時代下生存下去,做出類似於搶劫、偷盜、霸淩、欺詐、好勇鬥狠等等這之類的違法行徑,簡直就可以稱得上是無所不用其極。
正所謂——
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
在《三毛流浪記》之中,老老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的孩子普遍沒落得什麼好下場。低穀時幫助三毛的車夫,心懷善意的寄宿家庭,好心收留一群流浪孩子的印刷廠老板,最終都倒在了舊時代宛若吃人猛獸一般的洪流之中。
反倒是那些坑蒙拐騙,壞事做儘的舊黨殘孽——
他們反倒是富得流油,過得一個比一個好?
也正是這些和主流價值觀完全相悖的負麵劇情,遭到了家長的聯名抵製:
“從小就讓孩子們去偷,去搶?這算什麼兒童期刊?我家子涵要是被這些壞孩子教壞了怎麼辦?”
“爭強好勝,好勇鬥狠孩子們要是也學著這些壞孩子打架,這不純純得把孩子帶歪?”
“想要不被彆人欺負,那你就隻有變得比它們更凶,更狠.這宣揚的是什麼思想?這種漫畫書孩子們真能看?”
“都是三毛惹的禍!我家宇航看了這《三毛流浪記》,難受得整整三天沒能吃得下飯.”
作為一部和主流社會價值觀完全相悖的兒童教育類讀物。
一開始,《三毛流浪記》的出現,的確是引起了相當一部分家長的質疑。
每當孩子們捧起《大公報·兒童專欄》,閱讀起有關於《三毛流浪記》的部分,孩子們的情緒從一開始的興奮、激動、開心,逐漸就開始轉變為
壓抑。
沉悶。
沮喪。
主打的就是一看一個不吱聲?
同樣都是孩子,自己坐在寬敞且明亮的教室,吃著學校老師為自己準備的飯菜,有學上,有書讀,風吹不到,雨淋不著
而三毛隻能睡在大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就這還要被壞孩子們天天欺負.
尤其是看到自己平時吃飯,甚至都不願意多看一眼的白麵饅頭。
到了三毛手裡,一下子就變成了人間絕味?
那狼吞虎咽的模樣。
看得著實令人心疼.
當看到三毛生日那天,和三毛一同流浪的小女傭巧巧,從雇主家裡偷出一個白麵饅頭幫三毛果腹,小女傭巧巧問及三毛的心願:
“三毛,你有什麼生日願望嗎?”
三毛一臉真誠的回答:
“我的生日願望就是,我希望我以後的每個生日,都能吃上饅頭”
那真誠而又質樸的模樣,看得讓人不禁淚目
原本,家長們還在擔心,《三毛流浪記》書中所描繪的負麵內容,會把自己家孩子教壞。
可誰料,孩子們在看過《三毛》之後。
哭,的確是哭的很傷心。
眼淚,那更是一點兒也沒少流。
可孩子們對於生活的態度,卻是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轉變。
原本挑食的孩子,在麵對自己不喜歡吃的食物之際,也會非常自覺的把桌上的食物給吃個乾淨:
“三毛那麼可憐,隻有在生日的時候才能吃上饅頭,我現在不僅隨時隨
地能吃上饅頭,還能吃大米飯,還有那麼多可口的飯菜”
“我已經比三毛好太多了,又有什麼抱怨的資格呢?”
看著一改往常挑食的毛病,連掉落在桌上飯粒都要撿起來吃掉的子涵。
子涵媽媽,非常之欣慰:
“這孩子啊,終於長大了.”
原本花錢大手大腳,不給買新款玩具、高達、小汽車模型就又哭又鬨的宇航。
也罕見懂得了‘節省’二字究竟為何物:
“爸爸,今年就不要給我買新衣服了,我去年的衣服洗一洗還能接著穿。”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三毛七歲都還在穿四歲那年在路邊撿來的衣服,吃不飽,穿不暖,衣不蔽體,我已經有那麼多衣服了,就不要再繼續給我買新衣服了,做人,要懂得節省”
眼瞅著孩子這麼小就懂得了父母賺錢的不易。
親眼見證孩子的轉變。
宇航爸爸,同樣也十分欣慰:
“不容易啊兒子,你終於也懂老子賺錢的艱辛了”
人隻有認識苦難,體驗苦難,才能知曉當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這句話是一點兒沒說錯。
子涵和宇航的變化,不是個例,而是普遍。
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在認認真真地研讀過《三毛流浪記》之後,懂得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也懂得了體恤父母。
也正基於此,那些原本聲勢浩大,想要聲討《三毛流浪記》,聲討作者江海的孩子父母
聲音開始變得越來越小。
也就是在這時,《大公報》作為國內的一檔主流報刊,率先站出來為江海發聲,為《三毛流浪記》發聲:
【《三毛流浪記》所講述的從來就不是什麼人性醜惡的黑暗麵悲慘故事,這部作品想要表達的,是舊社會對於底層人民的壓迫,底層人民生活之艱辛,在舊社會官僚主義的極度剝削之下,人民群眾生活之不易.】
在《大公報》就《三毛流浪記》在學生群體間所引發的現象,發表了一篇長達萬字的點評之後。
立刻,就在各大文學網站,媒體報社,掀起了一陣熱議。
在傳統文化領域,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宛若《三毛》這般,一經發表就引人如此之關注,並且還具有如此之經典教育意義的優秀書籍?
老師教不會的道理,讓《三毛》來教。
課堂上教不了的人生哲理,就讓孩子去看《三毛》,讓他自己去悟。
人教人,是教不會的。
事兒教人,一教就會。
在各大幼兒園,乃至是小學院校,發起【學習三毛】的倡議之後。
沒過多久,央視就親自下場,以官媒身份向大眾發起了一次【光盤行動】,並直接向大眾發起了動員口號:
“向三毛同誌學習!”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生活在這個和平時代,是我們的幸運.”
也正是基於《三毛流浪記》在學生群體帶來的正麵影響,教育部直接把《三毛流浪記》節選進了【中小學生必讀書目】,並且直接給《三毛流浪記》寫下了點評語:
“你幸福的每一天,是三毛最渴望擁有的。當你從幸福中一路走來,不應該忘記三毛的苦難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