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昚再度歎氣,有心北伐,無力回天的感受,誰懂啊!
曾經有一個曠世名將擺在眼前,可是他的父皇不願重用,致使他含冤而死。
趙昚說沒有怨,那是假的,他父皇那時候,多少名將啊!
他不得不承認他的父皇是真幸運!
天幕都說了中興四大名將啊!可他父皇一心求和,根本就不用這些資源。
而他則是無將可用,唯一被天幕誇讚的辛棄疾彼時還是個小嘍囉,所以平心想想,失敗確實是必然的。
【有些時候,空有理想是不行的,而北伐的失利也讓趙昚不得不重新考慮對金的姿態,暫時放下了武力抗戰的想法,重回對金媾和的路線。】
【主和派再一次站在了朝廷之上,隆興和議達成。南宋將收複的失地全部歸還給了金國,此後,趙昚也再沒有過北伐。】
各朝各代不少皇帝眉頭一皺,輕易放棄可不是一個好皇帝的作風,可是考慮當時的時局,他們也就歎了一口氣。
機不可失!所有的好時機都在高宗那一時期錯過了,也怪不得宋孝宗。
畢竟打仗也不是說打就打的,弄的不好就是一個窮兵黷武。
曆數曆朝曆代,打戰無不消耗經濟民力,那些武力豐沛的無不消耗著上一代的積蓄。
秦皇奮六世之餘烈才統一了六國,漢武也是經曆文景二帝積累的經濟財力方能驅逐匈奴。
所以啊,打仗不是嘴巴動一動,僅憑心中的一腔熱血便能打的,搞得不好就是勞民傷財。
因而對於宋孝宗,大多數人也表理解。
【當然僅僅一次的失利,並不可能讓宋孝宗打消恢複的意誌。隻不過,朝廷主戰主和兩派的觀念不一,團結合作不易,再加上他一直委以重任的虞允文去世,朝中上下再也難以找出如虞允文這樣名聲卓著、堅決主戰的重臣了,孝宗的雄心壯誌漸漸消退。】
【此後,他的政治便是以穩為主,整頓吏治,裁汰冗官,重視理財,賑濟百姓,南宋相對安定。隻是北伐終究成了空談,很可惜!】
天幕淡淡的惋惜,任誰都感受的出來。
然這能怪宋孝宗嗎?任誰也不能怪他啊!
因為他們都看得出來,宋孝宗啊是一個有理想的君王!
他儘力了啊!
趙昚緊緊的握著雙拳,他發誓這一世不會了,天時地利都會在他那邊的。
北伐不會是一場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