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坲山待了七天之後,項南一行人返回澳門。
隨行的,還有在坲山招募的一百多工人。
剛好,項南的仁濟藥廠因為訂單太多,正好要擴大規模,所以就剛好便利這些人。
回到澳門之後,項南和周清泉各出一萬銀元,收購了大塊地皮興建新廠房,擴大生產規模。
而且,此次擴大生產規模,不隻是廠房要擴大,連帶生產技術也要升級。
之前還是人洗藥、泡藥、碾藥、炒藥,現在則預備引入多台機器。這樣一來,很多工序都由機器負責,生產的效率將大大提高。
周清泉對未來充滿信心。他認為抗戰勝利了,接下來,國家一定會蓬勃發展,老百姓也一定會過上好日子。
所以他們要多生產藥物,治療更多的傷病,來為國家做貢獻。
不過項南卻知道,接下來,還會有解放戰爭,離著和平還有很遠。
……
三個月後,新廠開工生產。
與此同時,國共內戰開始打響。
眼見戰亂又起,民眾心中都不禁蒙上一層陰霾。
項南卻認為不破不立,大破大立。
這個國家,再由國黨統治,絕對是死路一條。所以內戰打得好,它們理應被推翻。
而且項南知道,內戰打響之後,資本為了躲避戰亂,一定會從內地撤離。而一河之隔的澳門、香江自然就是最佳落腳點。
因此他和周清泉商議,一起在香江投資蓋樓。到時候,一定不會少了租客。
周清泉對項南的洞察力,早已佩服之極。
三五年,東洋人還未全麵侵華,他就看出坲山會淪陷,所以勸自己搬家。
當時搬家時兩個選擇,一個香江,一個澳門,項南力勸他選擇澳門。果然香江四一年被東洋入侵。
三年零八個月的占領期,香江人口由一百六十萬銳減到六十萬。死得死,傷得傷,逃得逃,出了一幕幕人間慘劇。
相反,澳門作為唯一的中立區,卻免於日軍侵襲。他們也得以幸免於難。
而且,項南提前儲備大量食物,也使得他們在戰爭期間,依然能夠吃飽飯,吃好飯,沒有忍饑挨餓。
從這一點來說,項南稱得上洞察先機,算無遺策。
也正因此,周清泉對他所說的,投資香江地產的計劃,非常支持。
當下,兩人各出了三十萬港幣,準備到香江買地蓋樓。
抗戰期間,雖然仁濟藥廠的生意遭受重創,但在項南和周清泉的悉心經營下,不僅沒有虧損,反而還連年盈利。
九年時間,兩人都積累了數十萬計的家財。
……
四零年代的香江,其實已經相當繁華。
它的人口一度多達一百六十萬。要知道,過百萬人口,已經算大城市了。全國十四億人口,過百萬的城市不過九十三座。
因此,項南和周清泉湊得六十萬港幣,在鬨市區已經買不到地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