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到乾隆三十三年,黃河大橋首先建成。
此橋全長三公裡,共一百零二個孔,為雙線雙層橋梁。上麵一層過人、過車,下麵一層過鐵路。
整座大橋用了三萬噸鋼材,以及四十萬噸的水泥,總耗銀高達五百萬兩,可以說是一座天價橋梁。
但這座橋梁的架設,對於中國來說,卻是破天荒的存在。
大橋建成之後,黃河便不再是一條天塹,從此南北往來將暢快之極。人員來往、物資交流,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自古以來,黃河就是一處天險。雖然不像長江那麼難過,但是要想過河也不簡單。
北宋時期,就是靠著黃河天險,阻止了金人的南下。若無這條大河阻路,金人早就一馬平川,把北宋給滅了。
而如今大國一統,不需要黃河天險。建此大橋,隻為了便利民生經濟。從此之後,長江以北與中原便連在一起,項南在京城乘火車,就可以直接到金陵去了。
黃河大橋的順利落成,也為大清培養了大批有技術,有經驗,有實踐的橋梁專家,水利專家,這也加快了武昌——漢口長江大橋的建設。
而且新鄭大橋落成之後,還可以西進到長安、甘州。隻要在甘州再建一座黃河大橋,那麼就可以直通西域了。
之前,中歐鐵路北線是從山海關經烏蘭察、歸綏、九原、河套到甘州,是繞了一大圈,把黃河給繞過去了。
畢竟當時的建橋技術有限,要修兩座黃河大橋,難度實在是有點高。而這樣繞的結果,也可以加深內蒙與中原的聯係。
不過路程總歸多出上千公裡,不是太方便。現在有了人才,再加上熟練地建橋經驗,搭建甘州黃河大橋,也就不難了。
……
同年,項南進行了官製改革。
六部由之前的禮部、吏部、刑部、戶部、兵部、工部,改為教育、組織、司琺、財政、民政、外交、水利、國防、交通、監察等。
六部之下的知縣、知州、知府、道台、藩台、撫台、臬台等一律取消,改為縣長、區長、市長、高官……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為了解決冗官的問題。
其實按照規製,清朝的官僚機構其實並不臃腫。整個清朝有正式任命的文官隻有區區四千人左右。
從從九品的司獄、司晨、吏目、巡檢到正一品的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兼管總督等,隻有四千多編製。
可是用區區四千多人管偌大的國家,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朝廷編製之外,就有許多的冗官、胥吏。
比如舊官去任,新官未到,封疆大吏應按規定臨時派人代理其職務,可督撫們卻把吏部分發的即用官扣留在省城,改派與自己關係密切的人去署理。
比如讓實職府州縣官離開任所,到彆的府州縣署事,使其以苦缺署肥缺。這是疆吏向屬員示恩和索賄的手段,致使“文員調署紛繁,不惟易存五日京兆之心,即書吏亦呼應不靈。”
由此產生了大量的冗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