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如今,項南改革官製,解除對胥吏的禁令。
胥吏能夠升遷,能夠參加科舉,能夠擔任大官。
官和吏都是三年一查,優等的升遷。比如捕快升做巡檢,巡檢升做主簿,主簿升做縣丞,縣丞升做通判,通判升做禦使……
其實吏因為負責具體事務,辦事能力甚至是強過官的。畢竟官大多是來自科舉或捐官,學得多是四書五經之類,或者單純有錢買官做,之前並沒有做過官,沒有實際行政經驗。
很多官員上任之後,麵對一縣大大小小的事,頭都大了。甚至連《律例》都不知道,審案都不知該用哪條法。
相比起來,負責刑名的胥吏,是不會不熟悉《律例》的。對於審案,他們就比官老爺懂得多得多。因此把他們拒之門外,實在不公平。
……
項南大手一揮,要改革官製,百官們是無人不敢順從。
一來,項南威望夠高,這些年開疆拓土,富國強民,在百姓百官中都擁有極高的聲望。
二來,項南手段夠狠。這些年嚴查貪官汙吏,每年被殺頭就多達上千人,至於抄家的、流放的、杖責的、貶官的,更不知道有多少,比之明初的朱元璋下手還狠。
三來,冗官冗員,也的確是曆朝曆代之弊,是必須要進行整頓的。
以清朝為例,雖然朝廷編製未改,但是順治年間,朝廷每年為百官發放的薪俸隻有兩百萬兩。到了乾隆一朝,就增加到了六百萬兩。編製還是那麼多,開支卻增加了兩倍多,就是因為冗官的增多。
比如六部的額外郎中、員外郎,行走、章京等都是無定數的,所以六部官員便大肆擴招,然後將本屬於自己的工作,交給這些下員處理。
如此一來,導致各部雖然名義上沒增加編製,但其實各部領餉的人卻多得出奇,已經相當的臃腫。
有識之士都知道必須要改革才行,自然讚同項南的改革。而那些保守派大多另有心思,有些是賣官鬻爵,通過擴編撈銀子的,有些是多養點手下,到時候好推諉塞責的,就不是很讚同項南。
就像《是,大臣》裡的漢弗萊,身為文官首領,就巴不得文官數量越來越多。當大臣吉姆·哈克想裁員的時候,他甚至建議要再雇幾千人才行。
隻是那幫人沒膽子攔在項南前麵,畢竟相比權力,還是小命要緊。
隨後,六部便被拆成了十二部。每一部都各司其職,互不統屬。
當然很多事需要多部門合作,比如在水上架橋就需要多部門配合,到時候具體事務,具體分析,總而言之,就是要將責任明確到部門,明確到個人。
不能再像之前一樣,沒人做事,沒人擔責,竟是一群屍位素餐,無所事事的懶蟲。
另外,項南還特地拔高了監察部、司琺部的權限。監察部負責監察百官,上到王公貴族、一品大員,下到守城小吏、役卒捕快,隻要敢犯法就有資格檢舉。
司琺部則按照王子犯法,與民同罪的原則進行辦案,務必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最妙的是,司琺部、監察部直屬上級管,資金和薪水也由上級撥發,這樣可以有效避免被人牽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