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二十萬援軍
劉備大喜,卻驚異不已!
“二十萬援軍?軍師府並無調令發出,太守府也沒有移師的公文。軍師何時安排的!”
諸葛明朗聲大笑。
“十五日前襄陽大會,我便已經安置妥當了!想此刻雲長所載的兵馬,也該到達樊城了!”
“好飯不怕晚。孟獲趕上了好時候,終於可以有機會,來實戰檢驗他的藤甲兵、象陣營和禦獸營了!”
正在此時,黃忠從外進來,拜見劉備,諸葛明。
“稟報軍師,江夏發來訊報。雲長令廖化關平守江夏,防備東吳,他與周倉,帶領一萬水軍,駕船五百搜,已於三日之前從赤壁出發,預計今日抵達樊城!”
黃忠從懷中掏出雲長的信件遞給諸葛明。
諸葛明並未拆看,而是直接轉交給了劉備。
“原來主公半月之前,早已將一切安排停當!早知如此,我也不跟著氣急了!”
劉備拆開書信,信中詳實描述如何拆開錦囊,如今依計而行,馳援樊城之事,方才恍然大悟,明白了所有的一切。
諸葛亮長歎一聲,慨然說道:“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昔日子房所行兵事,至今流傳。但我諸葛兄長,卻能謀算如神,半月之前,已料定了今日之事。時機、火候,都恰到好處!比之昔日張良,又不知高明了多少倍了!”
馬良、劉備等人,各自敬服,愈發信任諸葛明。
但諸葛明渾然不以為意,又拿起桌上的毛筆,開始了新的書寫。
……
樊城。
曹操的七路兵馬退去,隻留下城外屍橫遍野,堆積如山。
七路兵馬,奮力而來,本就是抱著必死之心,曹操早已下了嚴令,隻要能拿下樊城,所有犧牲士兵,皆已校尉之禮撫恤安葬。
但十二波攻擊,無功而返,七路兵馬,都是疲憊不堪,因畏懼城內兵馬趁機殺出,更增傷亡,所以不敢收拾屍體,拋下死傷之人,狼狽撤離。
樊城東西北三門之下,慘不忍睹!
兩陣之前,中箭著傷的士兵,本無性命之憂,然而一旦落馬,便被身後的騎兵和城牆上拋下的滾木雷石砸成了肉泥!
此刻,殘兵敗去,留下戰場,旌旗淩亂,撕扯的七零八落,在戰火的燃燒之下,冒著濃煙,散發著難聞的氣味。
屍體枕藉,斷肢殘體更是遍地都是,夾雜其間的,更有不少尚且掩口殘喘,並未斷氣的重傷士兵,但此刻深陷絕望,等待他們的,注定隻有死亡。
樊城遠山的禿鷲,數日來被戰火驚擾,躲開不敢覓食,此時戰事暫停,人馬退去,禿鷲起落在城下,大快朵頤。
數隻禿鷲,圍住一具殘肢,不停的啄咬,被咬處,鮮血汩汩而出。
隻有那張扭曲的臉,和那帶血的雙目,絕望的眼神,章示著生命的存在,和戰爭的殘酷!
但他早已無法掙紮,隻能任由禿鷲隨心所欲的爭奪蠶食。
哢!
不遠處的一株枯樹,被戰火燒斷,掉在地上。
禿鷲受驚,展翅飛出,落在旁邊的一具旗杆上,警惕的四處張望著。
枯樹落在地上,燃燒的火焰被地上的血水浸滅,散發出帶著血氣的濃煙,更加詭異。
但禿鷲似乎已經沉醉於這種血腥的滋味,確認並無危險之後,三隻禿鷲折返而來,圍住那名並未斷氣的重傷士兵,開啟了新的盛宴.
……
樊城內。
趙雲帶領蒯越,巡視四門。
魏延、文聘、李嚴各自跟隨,眾將雖然都已經被戰火熏黑了臉,但一個個精神旺盛,氣勢不減。
“東城門最久,本來需要修葺,但敵人來的迅猛,實在來不及。所以今日的危險,是我的過失,與仲業無關,還要多謝李嚴救助。”
趙雲看著東門最新堆砌起來的城牆,點頭滿意的說道。
其他三麵都沒有問題,唯獨東門差點失手,文聘心中慚愧,一直惶惶不安,沒想到趙雲甚是開明,沒有絲毫的指責怒罵,反而將責任攬在自己的身上,心裡感激不已,暗中發誓,必誓死報答。
李嚴爽朗一笑:“子龍。四門之中,唯獨我南門並無強敵來攻,是個養老的美差。莫非是你看我是草包,因此才如此安排?可我耐不住寂寞,縱然要轉到東門,也要揍那曹賊!”
趙雲點點頭,麵色凝重,絲毫沒有玩笑之色:“雖然如此,南門的防守也要做好,且不可輕忽懈怠,萬一南門失守,你責無旁貸。”
李嚴抱拳說道:“請子龍放心,若南門有一丁點的紕漏,不須子龍你的軍杖,我自己動手,提頭來見!”
正在此時,忽然一名小校,驚慌失措的跑了過來,喘著粗氣,遠遠的喊道。
“不好了!”
“大事不好!南門外,有無數兵馬出現!”
“像是從水路而來,人馬眾多,恐怕不下十萬之眾。旗號怪異,人馬紛雜!”
趙雲麵色一變,驟然轉身,提槍上馬!
李嚴也吃驚非小,他正在跟趙雲打著包票的時候,沒想到南門就出了事!
數騎戰將,一路煙塵,趕到南門。
果然,南門外!
旗號招展,雜亂難辨,呼和之聲,夾雜著眾多怪異噪音,如同進了一個鬨市一般。
趙雲疑心大起!
看這些兵馬,似乎並無畏懼防備之心,隻管逼近城池。
城上的弓弩手,一個個屏息凝神,張弓搭箭,隻等一聲號令,萬箭齊發!
“且慢!”
“不可放箭!”
趙雲大手一揮,沉聲說道。
“傳令三軍,不可放箭!”
李嚴急忙上馬,奔馳在城防之上,高聲喊道。
城池下,一人縱馬挺刀,奔馳而來,到了城門之下。
“子龍,速開城門,援兵到也!”
此人麵如重棗,目若朗星,丹鳳眼,臥蠶眉,手提青龍偃月刀!
正是江夏關羽!
引領一萬水軍,五百戰船,載著孟獲兵馬,自赤壁連夜而來。
趙雲大喜,急忙命令大開城門。
關羽當先而行,引領孟獲和祝融,帶來洞主當先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