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我諸葛聞德非毒士!
襄陽,已是陽春二月,草長鶯飛。
軍師府的院子裡,更是如一個大花園一般,滕樹架上枝繁葉茂,搭成了一個綠色的林蔭通道。左右兩側靠牆的花架子上,高低並排放著幾十盆各色各樣的花樹,一個個枝葉綠的油亮,青翠欲滴。
院中的古槐樹下,諸葛明與諸葛亮,馬良圍坐在一方小桌前,正談論著著荊州的軍馬政務等事項。
雖然接管荊州不過月餘,但諸葛明連下三十道政令,荊州治安穩定,百姓安居,商業恢複。荊州的氏族逐漸歸附,早已斷了投順曹操之心,一心擁護劉備。上下一心,蓬勃向上。
“自蔡瑁執政,荊州朝政日非,百姓離心離德,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也正因如此,我一直隱居,不肯出仕。”
“直到今日,劉皇叔執掌荊州,軍師輔佐,荊州方才重見天日,再現榮華!”
馬良世居荊州,目睹了荊州多年的繁榮與衰落,感慨萬千,歎息說道。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要定天下,先定其民。蔡瑁所以覆亡,也是因為他不知撫恤百姓,荊州上下市民,莫不欲肯食其肉,寢其皮。縱然無劉皇叔,蔡瑁早晚也必亡。”
諸葛明將第一泡茶倒掉,重新沏上一壺,分彆給諸葛明和馬良倒上,淡淡的說道。
諸葛亮急忙起身弓腰,接過諸葛明遞過來的茶,笑著說道:“本末倒置,蔡瑁在日,隻管同僚氏族,收買上層人心,從來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可是到最後,所有的氏族,也與他分道揚鑣,棄之如草芥。”
“這豈不是天下最大的笑話!”
馬良哈哈大笑,但轉瞬之間,一縷憂愁飄上眉梢。
“若無北方的戰事,我荊州隻需要一年的時間,必能達到昔日的鼎勝。可惜曹賊弄權,假借天子之名,橫征暴斂,四處用兵,如今百萬雄師,鏖戰樊城。我真擔心子龍……”
趙雲在太守府內奉軍師將領,帶五萬兵馬入樊城,必要堅持十五日。如今算來,已有十七日了。三日之前,孟獲的軍馬自赤壁經由水路轉移至樊城,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但南蠻之兵,到底能否敗退曹操的五十萬大軍,依舊是個未定之數。
但所有人都心裡清楚,即便是南蠻兵凶悍無匹,但畢竟是人少勢危,想要取得大勝,勢必也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南蠻王孟獲傾巢而出,鼎力相助,若是把他的所有家底打光了,恐怕也回不了南蠻之地了!
隻因蠻荒之地,並未開化,所有的關係都是建立在實力之上的!
孟獲能與楊鋒、朵思大王、木鹿大王、突兀骨等成為密友,也是因為孟獲的實力最為雄厚,其他各洞的洞主,仰慕他的威望,敬畏他的兵馬!
“我想此刻,子龍已經依計而行,和孟獲合演了一處妙戲!”
諸葛明微微一笑,從袖中取出一封信,放在桌上。
諸葛亮好奇心起,伸手摸在掌中,拆開來看,正是半月之前,發給趙雲的那隻錦囊的副稿,落款的日期,還是十五日之前襄陽大會的日期。
馬良見孔明麵有差異震驚之色,不知為何,起身來到諸葛亮身後,一同觀看。
二人各自震驚,呆立半晌。
信中不但已料定曹操不能下樊城,必會圍攻。甚至料定了孟獲到達之日,曹操一定會趁機再次發起進攻。
而南蠻大王,則會出奇製勝,出師告捷!
隻是後麵的錦囊之計,才是重點,也是命令趙雲即刻執行的方略!
借曹營使者遊說順降之機,如此如此……
“兄長,亮有一事不明。”
“南蠻王的藤甲兵,象陣營,利在出奇。若奇謀被破,命門懸於敵手,恐怕便發揮不出效力了。”
諸葛亮緩緩的將信紙折疊工整,放入信封之中,皺著眉頭說道。
諸葛明並未言語,示意孔明繼續說下去。
“南蠻王千裡迢迢,不辭辛苦,前來馳援。為何兄長不令其建功立業,反而將南蠻兵的命脈透漏給了曹操?這既不利於我荊州取勝,於孟獲身上,也是不公啊!”
“若南蠻兵因此而遭受損失,我心何安……”
馬良也點頭,深表對孔明看法的支持。
“南蠻王出戰告捷,一戰滅其十萬精銳,如此戰力,令人匪夷所思!如果乘勝追擊,將曹操趕出荊州,也並非不可能的事。”
“為何軍師不思進取,反而自廢武功,將南蠻王的精要,透露給曹操的使者?”
“若曹操得知了這個秘密,大舉進犯,不但守不住樊城,還會把孟獲的兵馬坑陷在樊城。”
諸葛明等兩人說完之後,忽然轉頭看著二人:“你們可知,曹操所差遊說孟獲投降倒戈的使者,當是何人?”
諸葛亮搖了搖頭,他思緒敏捷,知道的事,立刻便知,不知道的事,縱然是苦思三日夜,還是不知道。
馬良略一遲鈍,試著說道:“我在荊州的時候,曾記得有一人名蔣乾者,昔日在江東效力孫權,曾為使者攜重禮入南蠻,拜訪孟獲,作結好之意。此人還是周瑜的同窗,歸來之後,因嫉妒周瑜的高官,憎恨孫權處事不公,反出江東,投入了曹操的帳下,但多年來不得重用,隻做了一名幕賓。”
“莫非是此人不成?”
諸葛明點了點頭:“以季常之見,蔣乾此人如何?”
馬良語態堅定的說道:“此人極為自負,行事飄浮,雖有才學,但言過其實。”
諸葛明哈哈大笑,輕搖折扇,伸手將頭頂的樹枝上一枚槐樹葉摘在掌中,淡淡說道:“我雖假借孟獲之手,將南蠻三軍的機密透漏給了蔣乾。但依蔣乾的自負聰明,絕不會照實轉告給曹操!”
“所以曹操所聽到的秘密,已經不是個秘密了!”
馬良麵色一變,躬身下拜:“軍師知人知彼,謀定無常,天地難測。屬下拜服!”
諸葛亮似有所悟,緩緩的點了點頭:“曹賊多疑。不管信息是否屬實。兄長的這一條計,恐怕都會令他暫時不敢輕易進攻了!”
諸葛明站起身來:“曹操不日便會退兵宛城。”
“然而軍師為何不能趁此良機,讓孟獲主動出擊,擴大戰果呢?”
“天賜良機,兄長卻忽然裹足不前。豈不浪費了孟獲的二十萬南蠻鐵騎的鋒銳?”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此時出戰,士氣正盛,想不打勝仗都難啊!”
諸葛亮和馬良雖然明白了諸葛明的計謀,卻不知道為何要如此行計。
諸葛明歎息了一聲,並未直接回答他們,而是緩步而行,往前走了幾步,抬頭望著浩瀚蔚藍的天空。
一陣風起,吹動他布衣飄帶,佇立在風中的諸葛明,忽然令人感到一種莫名的孤獨和淒涼。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傳聞一戰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
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
諸葛明將折扇背負在身後,忽然高聲吟誦起來,聲音淒楚悲涼,令人聽之動容。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原來軍師並非癡迷於功績,卻已經清晰看透了功名偉業的背後,是無儘的殺戮和死亡!
甚至在他的心中,已經厭倦了戰爭,期盼著和平……
“軍師……”
“兄長……”
諸葛亮和馬良麵麵相覷,各有愧色,看著仰然而立的諸葛明,一時語塞,不知說什麼才好。
“我隻是悲痛,不論是北方的將士還是荊州南蠻的將士!”
“我不喜歡殺戮,不喜歡戰爭。隻是多數時候,隻能以戰止戰!”
諸葛明的話裡,帶著幾許的無奈和悲涼。
諸葛亮和馬良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