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纓與小江聊完之後, 又該乾什麼乾什麼去了,情緒上也看不出來有什麼起伏,每天做事也不見什麼異常。家裡家外、衙門上下也都沒覺得有什麼不對勁兒。他們壓根也沒辦法從祝纓的身上看出來她跟人聊了什麼, 聊的事兒重要不重要。
她打小就這樣,難見有十分活潑的時候, 作息也極規律,天天乾些正事。
這種規律的生活卻在臘月下旬被打破了——下官、當地士紳給她送年禮來了。
大部分小京官想改善生活的時候就要謀個外任, 一則地方上的收入比較靈活,正直一點的從公廨田之類上就能得到好處了, 貪一點的就要自己加稅, 二是逢年節就有人送禮。這種年節的禮物,是被默認可以接受的。
連年節禮都不收、都要等值回禮的,常要被人側目。“懂事”的下屬們也常會早早地準備好禮物,得貴重一點的。福祿縣的官紳也不例外。
祝纓這裡, 才翻兩頁縣誌,那邊關丞送禮來了。寫兩行來年的規劃,莫主簿又來。不辦公務看看邸報上的新消息,顧翁家來送禮。邸報不看了,翻兩頁閒書, 趙翁家又來了。
他們不止自己過來,還會帶著家中的子侄。有人的子侄是在縣學上學的, 皆以學生自居。顧翁還請祝纓收了他孫子顧同當學生。
祝纓道:“我可是明法科出身, 選老師可得慎重,不能耽誤了他。”
顧家祖孫不再苦苦要求入門當學生,肚裡卻吃驚:明法科麼?
縣學裡各科也都開, 但是福祿縣這個“文氣”過於稀薄, 正經的經史都教得不怎麼樣更不要提明法科了。顧家祖孫在福祿縣看到的“明法科”與事實上的明法科差彆還挺大。如果讓王雲鶴說, 合格的明法科,祝纓得把《春秋》也背下來。但是在福祿縣,明法科可能連律法都不全。
這人哪裡像是個明法科的樣子麼!
顧同更是不敢置信,縣令是要視察學校的。縣學也樂得讓縣令給學生講個課,祝纓當時也沒拒絕。以顧同的感受來看,祝纓的水平比他們博士、助教都高。
顧同有點小尷尬,進也不是、退也不是,顧翁卻道:“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知京師又是何等氣象了!”一句話強把話題轉了過去,與祝纓說了幾句對帝都的向往才告辭。
顧翁之外,連雷保父子都登門了。祝纓待他們與彆的士紳也沒有什麼區彆,雷保心中滋味難辨。當眾挨打是丟了臉,但是之後沒有趕儘殺絕還總帶著他,也沒再下手整治他。恨呢,又不敢,感激,實在說不上!報負?又不知從何談起。
祝纓這兒穩如泰山,雷保如坐針氈,恭恭敬敬說幾句官樣文章就跟兒子一道走了。
到趙灃帶著兒子過來送禮的時候,祝纓徹底放棄了,把書一扔:“好吧好吧,我不乾彆的了。”
小吳笑道:“您這一年到頭的,也是該鬆快鬆快了。”
祝纓道:“我這一年也沒覺得累啊。”
小吳心道:那是您。
彆人放到祝纓這個位置上,光愁就能愁死,她還活蹦亂跳的給人添著堵呢。
祝纓整了整衣襟,等著趙灃來拜見,卻見來的隻有兩父子。祝纓不動聲色,跟趙灃寒暄幾句,也不提趙娘子。倒是趙灃先提了,說自己的妻子“衝動冒失”,當街捆了人給縣衙送來十分失禮,應該是先報官的。
祝纓道:“娘子是熱心腸,且也沒有代官府斷案,有什麼好計較的?”
趙灃忙說:“那是不敢的!”
“誒?”
趙灃趕緊補充了一句:“哪個膽大包天敢越權呢?”
祝纓道:“那是,至少咱們福祿縣都很好。”又問趙灃覺得縣城怎麼樣,有沒有覺得哪裡還有改進的地方。且說自己是新任的縣令,還不太了解情況,希望“父老”們能夠知無不言,多多幫助她把這地方搞好。
趙灃道:“不瞞大人說,我等草民好些年沒見著過縣令啦,您又如此體恤,我們哪有什麼好挑剔的?”
兩人你來我往,都說得滴水不漏,祝纓並不向他問那個侄女兒的事兒,趙灃也不向祝纓提及那個姑娘。寒暄數語,祝纓對趙蘇說:“放假了就玩兒,彆玩過頭了就行。”
趙蘇也恭敬地說:“是。”
祝纓道:“你這官話說得不錯了。”
趙蘇道:“偶遇到江娘子,教導了一些,委實有用。”
祝纓問道:“你的同學們,學得如何?”
趙蘇猶豫了一下,道:“呃,在本縣算好的。”
祝纓微笑了一下。趙蘇又趁機向祝纓借幾本書籍:“本縣書籍原也不多,家父家祖雖搜羅了一些,也難與書香世家相比。雖有心往州、府去尋覓,苦無門路,縱拿著錢去也不知道該買什麼樣的書。還望大人能賜幾本書籍,晚生回去抄錄,必按時歸還,不敢有汙損之處。”
祝纓問道:“想看什麼書?”
趙蘇道:“不拘什麼,還請大人指點。”
祝纓道:“你給我出的這個題目可大了,你們父子商議好了?”
趙灃也忙說:“請大人指教。”
“我是明法科出來的,你們還要問我嗎?”
趙蘇毫不猶豫地說:“請大人賜教。”
祝纓伸出三個指頭,道:“不扯那些大道理,就說最實在的,世人讀書三個用:有用、治學、做官。你要哪個?”
趙蘇不說話,趙灃要說話,祝纓對他擺了擺手。祝纓問趙蘇道:“是為了治學嗎?”
趙蘇搖了搖頭。
祝纓問道:“是有用嗎?”
趙蘇用力點了點頭,趙灃發出一聲“嗐”。祝纓問道:“做官嗎?”
趙蘇猶豫了一下,也點了點頭。
祝纓道:“唔,那我知道了。我會為你好好籌劃的。”
趙灃比兒子還要積極,從椅子站了起來,把兒子也給薅了起來,長揖道:“謝過大人。”
祝纓道:“互相成就,何必言謝?坐。”
兩人又不鹹不淡地扯上兩句,都覺得差不多了,一個告辭,一個也不強留。
————————
趙灃父子離開之後,祝纓看看也到了午飯的時候,起身往後麵去。
祝家一家四口坐在桌前,祝纓問道:“祁小娘子跟祁泰一處吃了?”
到了福祿縣之後,祝家飯桌上的人就不太固定,有時候也跟祁家父女一塊兒吃,有時候張仙姑就留祁小娘子下來吃。
花姐道:“嗯,他們家裡說也要收拾點兒過年的年貨。小祁說,她爹不大會與人說話,自己在家喝酒也得整治些小菜、乾果之類。做好飯,她就弄那個去了。”
祝纓道:“倒提醒我了,這兩天被他們吵吵的,差點忘了還有一件事沒辦完。”
花姐道:“什麼事?”她心裡劃拉了一下,家裡年貨備齊了,衙門裡的年貨也發放下去了。往京裡的東西,雖然稍嫌輕了些,但也連問候的信件之類都打發跟著最後一批公文送走了。她也額外給小江主仆倆準備了一份合適的,以張仙姑的名義送了。
祝纓道:“縣裡老人。”
縣令還管個風俗教化、尊老敬賢。福祿縣的賢人,不好說有誰,但是老人的標準是很明顯的。戶籍是新登記過的,祝纓打算就照著戶籍來。七十歲以上的給米、肉和帛,八十歲以上的有米、肉、酒、帛,九十歲以上的米、肉、酒、帛以及一支拐杖。隻恨沒有百歲老人,不然她能給百歲的拿九十歲的雙倍!
這一筆開支也不用祝纓自己掏,封印前就讓祁泰從賬上做出來了,她決定、她批示,比在大理寺的時候花錢還要方便。
過年前幾天,祝纓便照著戶籍簿子,將報上有適齡老人的人家,依次拜訪。福祿縣好些年也沒有這樣的熱鬨可看了,祝纓出行,又被一群人圍觀。也有懂的說,這是敬老的意思。又有人問:“就縣城有麼?”
祝纓聽著了,說:“隻要在簿子上的,都有。”
“鄉下的也有?!”那人大著膽子問。
祝纓看著說話的這個青年人,也是個黑瘦矮的本地人,衣服上帶著常見的補丁,口音與縣城略有不同,是下麵的鄉下人。祝纓道:“隻要在簿子上。”
“遠的地方也有?”
“隻要是本縣簿子上。”祝纓依舊很有耐心地說。
那邊顧翁過了六十歲,還不到七十歲,但是他的老妻比他年紀大,剛好踩著七十歲的線上!他不在乎這點米,但在乎這點體麵。早早換好了衣服在家等著迎接縣令了,聲音都聽到了,人卻左等不來、右等不來的,打發了顧同出門看,卻見祝纓被絆住了。
顧同道:“你囉嗦什麼呢?大人幾曾說話不算數了的?你隻管看著就是了!”他心裡也好奇,還有幾天就過年了,全縣十三鄉,祝纓能走遍了送東西?
心中疑惑,他還是很恭敬地將祝纓迎到了家裡,等祝纓慰問完了顧翁。顧翁苦留她多坐一會兒,顧同小聲地說:“隻怕大人時間緊。”將剛才在外麵聽到的說了。
顧翁也好奇,問道:“大人,來得及麼?可要派人分發?老朽那莊上也有兩個老人,情願替大人跑一趟。”
祝纓看看顧同,歎息一聲:“本縣最會讀書和最能長壽的人如今已都在縣城裡啦!我哪用跑太多的地方呢?便是你的莊子我也有功夫去的。”
祝纓說到做到,趁著年前最後幾天,她也不在縣衙裡收年禮了,帶人跑了十三鄉,剛好趕在除夕前回到了縣城。張仙姑原本還想跟著的,祝纓看此時天已頗冷,福祿縣的冷與京城是不同的,它是一種難受的濕冷,她還是把父母留在了衙裡,並且說:“我去去就回。這時候乾這個事兒還要帶上爹娘,叫人看了不覺得奇怪麼?”
張仙姑這才不堅持了。
等她回來,張仙姑見到一個完好的女兒才放下一顆心:“哎喲,這下可以過年嘍!”
——————————
在京城,是祝纓出去四處給人拜年,在福祿縣,是旁人上門給她拜年,縣衙收了幾十張拜年的帖子。祝纓便一總發了一回帖子,選了一天一總請了在縣城的士紳們吃年酒。
席上,眾士紳極力讚揚祝纓做了多少好事之類,祝纓道:“皆是百姓之力。”
照朝廷的規定,年假隻有七天,七天之後就得開始辦公了。福祿縣又沒有太多的公務,春耕又還沒有開始,縣衙還是很閒的。祝纓本人卻一點也不閒,既然開印了,她就順手寫個公文,再認認真真寫個信,信著公文的驛路將信順路送到京城。
公文的事不大不小的,是說“給點兒流放犯唄”。
以福祿縣這個破地方,流放犯人到這兒來包管他吃苦,不能浪費這麼好的地方啊!但是祝纓到任之後根本就沒有發現有這類人,所以,人呢?
祝纓一個大理寺出來的官員,到了一個地方,什麼監獄、犯人之類本就是她最容易想起的。監獄不要提,上任汪縣令人都不在,這福祿縣裡什麼案子都糊塗著。祝纓到任之前,關丞派人把牢房裡關的那些個欠租的、衝撞了貴人的一放,免教新縣令看著心煩。
大牢都空了。
流放這事兒也跟汪縣令有關,因為流放的時候,一般是判個“三千裡”“二千裡”,發到某州,很多時候不具體寫到縣。福祿縣的縣令不在縣內,能被流放的都是重犯,這麼扔到福祿縣府也怕出事兒,於是要麼就調配到附近的縣,要麼就府裡接管了。原本福祿縣還有個專一安放流放犯的小小的營地,府裡乾脆以“近獠地”不安全為由,行文申請將它移到了鄰縣。這樣以後連“調配”的手續也都省了。
祝纓這回就是跟大理寺要人的——給點兒人吧,我這兒缺人。雖然跟行文措詞極客氣,究其實質還是點菜。她私下夾了一封給裴清的信,菜單列得詳細極了:要求要一些技工之類。如果有農夫,也給點兒,壯年的最好。至於酸文假醋掉書袋的,我不要。來了就打死。
裴清哭笑不得,幾乎要學著某人罵一句“逆子”了。
寫完了公文,她便開始寫私人的信件。
給鄭熹無數的問候,感謝他年前送的衣服之類,說自己過年省得裁新衣了等等。然後又請鄭熹幫個忙,問一問嶽桓,太學國子學的課程都是什麼樣的,有沒有什麼特殊的課本,能不能給點兒?
接著是給王雲鶴寫信,寫了縣學的情況,她又寫了自己的教學計劃:背書,彆的先不管,先把五經都背下來再談理解。問王雲鶴這個情況下學生怎麼安排合適,可不可以將一部分在五經上沒什麼興趣、天賦的人,轉到明法科等學科?可不可以將自己整理的王雲鶴的那本“心得”在縣學裡講授?如果不合適,那也請給些指點。
祝纓與劉鬆年的書信往來則非常有趣,二人多數是通過王雲鶴轉送。祝纓是暗嘲激將,但也寫一寫劉鬆年感興趣的山河風景。劉鬆年比祝纓坦蕩得多,他坦坦蕩蕩地單獨寫信,指名道姓罵祝纓。
但是祝纓這一封信就難得非常直接,她單開了一個信封給劉鬆年,寫道:我知道女卒考試那小段子是您寫的,能再給寫一個不?
如同給大理寺的公文一樣,她這回也毫不客氣地點菜了:要跟上次一樣,一段之內有儘量多的生字,字字不重複最好。筆劃要少,字要常用。再著韻好編成山歌的最妙!寫它十段八段的,如果你寫不出十段八段,三段五段的也勉強。內容最好能覆蓋一下數學、常識、日常器物、稱呼等等。
我要讓福祿縣每個村口都有碑,都刻一樣的內容。對了,你字寫好點兒,要照著你的字兒來刻。詞兒編成歌,包管老百姓一聽就能會唱記住詞,這樣他們唱著歌對著石碑上的字數著。有心人多少能識幾個字,生活裡能夠方便一些。前因後果交待了,你自己領會一下段子要怎麼寫。
我沒那個功夫去教老百姓認字,他們愛學不學、不學拉倒。反正事兒我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