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拿著鋸子切割齒輪,有人拿著銼刀打磨,還有人根據零件尺寸進行檢查,不合格的丟進丟進簍裡,合格的最後通體零件彙總到一起,打包裝車,拉去目的地。
然後到了外邊,風車零件立刻被組裝起來。
大量的榫卯被應用,木槌敲擊聲不絕於耳,最終一座座風車成為動力源,帶動沼澤邊緣的龍骨水車,不斷汲水排澇。
奴隸們下水,用漁網去將本地池塘的魚全部一網打儘。
接著魚彙總進入一條單獨的水渠,這水渠裡的水,全是來自龍骨水車。
魚在渠內,順著水流,很快遊到了目的地。
一個水塘。
水塘裡隨處可見活蹦亂跳的魚。
然後,水塘的兩側,是一座座水塔。
伴隨著水塔蓄水滿了漏出來,負責看顧水塔的老人趕緊拉開閘門。
水衝下,將泄水口的水排帶動,水排又把鏈接的龍骨水車帶動。
這架龍骨水車是特製的,長二十米,寬一米二,直入水塘。
伴隨著龍骨葉轉,水塘裡的魚立刻卡在葉間,就跟傳送帶一樣,帶入高出兩米多的殺魚工坊。
工坊內,有一個小水池。
魚到了這裡立刻巡遊,先過沉澱池,再過清水池,然後進入待載池。
泥沙這個時候基本被衝乾淨了。
接著奴隸伸手抓魚,拿起邊上的木棍敲暈魚,去鰓、刮鱗、開膛破肚。
魚肉丟進身後的另一條龍骨水車內。
當這架水車轉動,魚肉被帶到坡上。
坡上的人將魚取來,在流水池裡過個水,接著甩一下,抹上鹽巴,掛在身前的鐵鉤、石鉤。
鐵鉤隨著單獨的水排轉動不斷朝前,在最前頭有人將他們單獨拎起來,根據大小掛在不同的鐵架。
方便後續的加工不至於溫度不一,從而導致烘乾速率不一而縮短保質期。
鐵架掛滿之後,立刻就被推進烘乾房,然後開始進行為期兩個小時的表麵烘乾。
烘乾房是建在一條長爐上的。
長爐是磚石結構,上邊放著敲打出來的鐵板。
第一個進入的烘乾房在三十度左右,第二個烘乾房在五十度上下,最後一個烘乾房將近八九十度。
當然這個隻是體感溫度,暫時沒有辦法測量。
進入第一個烘乾房兩個小時之後。
會有人從另一麵拉出第一個架子,並且推著來到第二的烘乾房,開始烘乾時間減少到一個半小時。
最後推到烈火燒灼的烘乾房前頭,能看到大量的水排驅動鼓風箱提高溫度。
瞬間就能將這裡頭的溫度拉到三四百度,當然烘乾房內的空間不小,加之外圍沒有裹泥,所以散熱也是呼呼的,體感有個八九十度,也就差不多了。
十分鐘左右拉出來,稍微放涼,接著就能拉到邊上,進行第二輪抹鹽。
然後取下鉤子重複利用,魚則用麻繩綁著,掛在太陽底下晾曬。
沒太陽的話,就稍微加點烘乾時間。
曬完就能拉出去囤積或者賣出去。
這樣一座屠宰工坊,就這麼形成了。
看得是跟在辛屈左右的妟淮一愣一愣的。
他見過高效的殺魚,但絕對沒見過這麼高效的殺魚線路。
這玩意兒其實半年前剛回來的時候,辛屈就在建設了。
畢竟光靠曬魚,很難解決保存問題。
烘乾之後再曬,比單純晾曬的效率不僅有成倍提高,而且保質期也從原來的半年延長到一年乃至兩年以上。
隻要伱不嫌棄兩年以後這些魚吃起來跟鞋皮一樣就成。
現在一座工廠,一天差不多能處理三千斤的魚,隔壁的香河有一座,天津縣內也有一座。
當然,天津這邊還有一個重要的鹽場,采用是曬鹽法,曬出粗鹽之後,未來準備在這裡醃製其他海貨。
現在的有辛氏,要銅有鐵,要魚有鹽。
辛屈看著乾魚一會兒,又一次對妟淮說:“走,帶你去做點好吃的。”
“啊?”
(本章完),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