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屈是終於有時間親自下場抓經濟建設了。
相關的要求,在國內立刻掀起了軒然大波。
原本還在學校裡訓練武備的學生們,突然被通知放了暑假。
為期兩個月。
本來還開開心心覺得可以回去好好玩的孩子們。
這都還沒睡滿一天,第二天就被家長們薅起來,成群結隊的去砍樹,割草,喂牛,放羊。
還有一些則是拿著簡單的骨耜,下地開始乾活。
鬆土、翻耕、撿石頭,成群結隊,拖家帶口。
“這裡,還有這裡,給我圈起來。”
通縣,作為司農的阿啟,帶著人手,將通縣沼澤邊緣的一片林子圈了起來,然後再四周插了好多木牌:上邊寫上:通縣林地,不準私自采伐。
辛屈的旨意下來了。
要求每個縣進行區劃的明確。
大體分為:縣城、鎮郊、鄉邑、村社五個區劃。
多出來的鎮郊,並不是直接劃分出去給地方使用的,而是屬於縣城軍屯所在。
畢竟要搞農牧業,肯定要有足夠的自留地。
所以鎮郊這一圈就應運而生。
按照新頒布的規矩,鎮郊內一切,屬於落戶在縣城的市民去集鎮,在生產過程之中所誕生的一切收益,需要折算成賦稅。
並且鎮郊的土地是人死地走的方案。
你死了,子孫不能繼承,而是歸給本縣衙門農部去重新分配。
所以,鎮郊誕生之後,通縣附近,立刻行動起來,在每個鄉、邑之間,穿插鎮、郊,將整個縣區劃重新厘定一番。
這樣一來,巡檢司的地位,又一次得到了提升。
這些巡檢司所在的地盤,都是各個節點之間,所以他們生活的地盤,自然條件自然是極好。
將來縣城人口開始對外溢出,就不可避免朝著他們的地盤彙聚。
而且現在的生產生活氣氛開始濃烈,巡檢司看著新劃定的地盤太過靠近,雖然有點不滿,但畢竟是衙門這邊直接遷徙城內多餘的人口出來,他們也不好說啥,加之為了解決城內人口不願意出來外邊開墾的風險,辛屈多少還是給了一點補貼。
比如幾隻羊。
有些人就在附近養著,巡檢司一看,趕緊跟他們簽訂契約,約定等羊養大了,賣給他們。
這些人也答應了下來。
穩賺不賠的買賣,所以巡檢司的不滿很快就因為各種利益煙消雲散了。
當然,鎮郊的出現,也意味著縣城對四方輻射能力的增加。
原本邑這個行政框架的權利,辛屈想了幾天,調整了財稅方案。
邑的財稅,不需要調撥給縣,而是直接調撥給中樞的司徒。
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縣的財稅,四六開,縣留下四成,六成轉運給司徒。
邑的財稅五五開,一半自留用度,一半上繳。
而鄉、村是氏封,也就是財稅交給封地的勳爵。
社的財稅則是五三二。
一半自留,三成交給邑,兩成交給縣。
這樣一來,縣除了本地的鎮郊需求,還得盯著社這邊的稅,畢竟這也是一大筆款子,能讓縣在一定程度上,反哺自身的發展。
這麼梳理完財稅的事宜,辛屈並沒有將轉運使弄出來,因為現在不需要轉運使,也沒幾個錢,真正能供給中樞使用的,還是司農、典客這兩個行當。
司農麾下增加了治粟使。
典客麾下增加了總商局。
兩個新的衙門出現,將承擔國營資產的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