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新電影觀後感:你們想活出怎樣的人生(1 / 2)

都市沒有異能 瓜裡貓貓 10824 字 9個月前

如果你在夏日的東京街頭,看到一個身披動森休閒襯衫,頭戴寶可夢奔尼帽,肩挎噴噴腰包,鼻子裡哼著星之卡比bgm,幾乎把“任豚”兩個字寫在臉上的肥宅,那大約就是我了。

我正以給新書取材的名義,走遍東京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拍拍照片,錄錄視頻,上傳小紅書作為存檔,方便以後寫這些場景時對照著白描。

(新書會慢慢準備,等這本好好寫完休息一段時間再發,不用擔心我搞什麼雙開,雙開的作者都會太監或爛尾,這我還是有數的。感興趣的可以去小紅書看我拍的素材,看看有沒有人能猜出我下本要怎麼寫,我估計是猜不到的,下本太天馬行空了。賬號名和作者筆名一樣。)

這些都是在工作和碼字之餘,周末抽出半天一天做的,哪怕我不去取材,更新速度也不會變快的哦。

要說我身上還有哪裡不像任豚的,那就是偶爾我也會哼一哼《天空之城》主題曲——

這是我唯二能不看歌詞從頭唱到尾的日語歌,還有一首是哆啦a夢主題曲。

宮崎駿老爺子的電影,我其實並不是特彆喜歡,也並非每一部都看過。

哪怕完整看過的那些作品,我腦中的劇情也已模糊了。

但在看到新作的標題時,我有種不得不看的感覺。

《你們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這是一個疑問句。

以疑問句作為作品的標題,這便有些耐人尋味了。

根據電影上映前了解到的信息,上個世紀的日本曾有本同名,也是宮崎駿非常喜歡的一本,但電影的內容並非改編自,隻是借用了名字。

我有預感,這借來的名字恐怕是宮崎駿對觀眾們的提問,他在人生邁入暮年的最後,向他所有電影的觀眾拋出了這一問題。

這大約真的是宮崎駿的最後一部電影了,是他一生創作經曆的總結。

我想去看看,他想通過電影訴說什麼話語,能否對我這顆鹹魚的心產生觸動,讓我的碼字速度稍微變快一點也好。

於是,抱著對先行者的尊敬,我前往了電影院。

之後的內容涉及到嚴重劇透,不想被劇透的讀者還請慎重翻頁,建議最好是先收藏,看完電影後再來看。

當然,因為不知道電影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在國內上映,如果實在等不及,又不介意被劇透的,那便翻吧,翻吧!

……

……

整部電影的劇情非常流暢,充滿了奇幻色彩,我看得十分投入,中途雖也有過疑惑,但等耐心看到最後,便豁然開朗了。

太棒了,我逐漸理解一切!

可當我離開電影院,看到網上的評論,我又不禁陷入了疑惑。

很多人都在說“看不懂”、“意識流”、“不好看”,與我個人的觀影體驗存在極大差異,令我一度無法理解。

不過翻完許多評論,在腦中仔細回顧兩遍電影後,我大概明白問題出在哪裡了。

因為宮崎駿老爺子本來就沒有期待所有人都能立刻看懂。

他所期待的大概是,在他離開人世後的某一天,當再有觀眾看起這部電影,或者他的其他作品時,會突然怔住,悵然若失,然後又似有所得。

宮崎駿已經耄耋之年了,到了這個年齡的人,死亡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我認為人在看待時光與歲月時,有四重不同的深度。

最淺的第一重,便是隻看眼前,今朝有酒,不問後事。

第二重者,會作長遠打算,為將來的五年、十年進行規劃。

第三重者,跨越年歲的遮掩,直接看到了自己終將死亡的現實。這類人比較複雜,有些可能看穿生死,豁然開朗,成就非凡;另一些,則陷入不可知論,在麻木中擺爛,在泥潭中掙紮,在絕望中期待一點希望的光,便如同我。

最後的第四重,是將目光放在了自己死亡之後,與那遙遠的未來,自己不再存在的世界對話。

並不是說你偶爾想到了某一重,你就算進入這重的狀態了,這裡說的是長期思維模式,以哪一重的見解作為自身采取行動的基準。

這些狀態本質上沒有高下之分,隻代表個人的生活態度,又或者同一個人不同時期的生活階段。

很顯然,宮崎駿的這部新電影,是建立在他已經接受了死亡即將到來這一基礎上的。

說到這,讀者可能會吐槽,你要不要說得這麼玄乎啊,是不是你過度解讀了?

彆急,接下來會好好解釋。

我們回到電影劇情本身,為了不讓劇透太過影響尚未觀影之人的體驗,我儘量去除具體的細節,將整部作品梗概如下:

1主角在現實中遭遇不幸,始終沒能走出陰影;

2主角進入奇幻世界冒險,經曆各種神奇體驗;

3主角拒絕繼續留在奇幻世界,選擇回到現實。

一些具體的重要細節,我們後麵再分析,先來看這個梗概。

其實單看劇情大綱,並沒有什麼特彆的,甚至宮崎駿以前的許多電影,都有類似的流程,顯得大同小異。

關鍵點在於主角最後拒絕留下的原因。

我看了網上的評論,有一個劇情很多人表示不理解。

那就是主角和他後媽的關係。

劇情第1階段裡提的童年不幸,便是主角童年時在火災中失去了母親,之後他的父親續弦娶了母親的妹妹(電影背景是七十多年前的日本),於是他有了後媽。

2這段裡為什麼會進入奇幻世界,其實就是進去救被困在裡麵的後媽。

觀眾們不理解的一點在於,主角一開始沉浸在失去母親的悲痛中,雖然後媽對他很好,但他並不認可後媽,對後媽態度不好,也從來沒有開口喊過“媽”,可在去救後媽時,為了讓後媽願意跟自己逃走,便喊出了“媽媽”。

很多評論認為,這裡的劇情處理莫名其妙,為什麼突然就認同後媽,肯喊媽了?

答案其實很簡單。

因為主角不是在這個劇情節點突然接受後媽的。

如果主角真的討厭後媽,為什麼還要那麼努力去救她呢?從一開始就可以不管,或者在遇到難關時放棄,可事實是主角一路無論遭遇多少難題,哪怕自己有生命危險,都沒有想過放棄後媽。

那麼,主角到底是什麼時候接受後媽的呢?

我先不告訴你們。

其實我自己在看電影時,也有個沒想明白的地方。

是關於主角和母親的劇情。

主角在2這個階段冒險的後期,遇到了他火災中喪生的母親,不過並不是母親去世後靈魂來到了奇幻世界,而是許多年前、還是小女孩時的媽媽。

宮崎駿在這裡玩了一把時間線,奇幻世界裡的時間線是錯亂的,連接了過去與現在的不同時代。

主角父親在主角和後媽失蹤時,家裡的老婆婆仆人們告訴他:其實這棟屋子發生過好多怪事,您已故的夫人小時候就神隱過一次,失蹤了一年後突然再次出現,什麼事都沒有,甚至沒有長大,也不記得發生過什麼。

主角在救後媽的過程中,遇到的正是當年被神隱的(青春版)母親。

在年幼親媽的幫助下,主角救出了後媽。對母親來說是救妹妹。

之後,主角拒絕留在奇幻世界繼承神位,選擇回到現實,世界開始崩潰。

主角為此不得不逃回現實世界,但母親不肯和他一起回到現代,選擇回去屬於自己的時代。

主角開口挽留:那樣的話,你以後會被火災燒死的。

母親卻還是堅定地表示,必須要回到過去。

然後主角就同意了。

然後主角就同意了。

然後主角就同意了。

主角不僅同意,還同意得很爽氣。

我當時就震驚了,這特麼也行,你明知道你親媽回到過去後會遭遇不幸,還讓她回去,這不趕緊拽著她一起回現代?

哪怕理智知道過去不能改變,會導致時間悖論,但麵對自己失而複得的母親,難道不能試一試?或者至少分彆時再糾結、再難過一點?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