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蘭提出想要讓哥斯拉轉向不難,隻要滿足他改革選拔機製的方法就行了。
可惜華族肯定是不願意的,因為隻有對人事的壟斷才能維持華族的地位。一旦人才可以不斷上升,那就會對華族形成衝擊。
華族和庶民的水平其實是一樣的,所以人才的比例也是一樣的,比例一樣,那基數越大,人才越多。庶民的人才肯定比華族多,一旦打開了人才選拔的大門,華族人才根本守不住大門,早晚會被庶民人才衝爛。
分封時代的選拔機製,基本都是門客製度,就是貴族養一批士,然後從其中挑選人才。春秋戰國時代就有很多門客的故事,其中還有很多死士。但士就是士,隻是負責執行,真正管事的還是貴族階級,他們負責製定路線。
當然亂世還有一個人才選拔的方法,就是軍功爵,打仗選拔人才。後來有了察舉製,接著有九品中正製,接著發展成科舉。
這個過程就是人才選拔慢慢從地方變為中央。一開始的舉孝廉,孝不孝那肯定隻有當地人知道。當地人說他孝,那他就是孝。當地誰說了算?肯定是豪強說了算。
而九品中正製,是讓各個地方把人才分為九個等級,然後由中央進行選拔。有了九個等級那地方內部也有競爭了,朝廷就有了團結的目標,拉攏部分人去打擊另外一部分人。
雖然九品中正製度在很長一段時間導致了寒門難出貴子,但就是因為出現了寒門,才有了進一步團結寒門的機會。
朝廷可以通過科舉團結寒門,對抗地方豪強。最終的結果就是豪強投降認輸,主動接納了寒門,最後融合成為了士大夫階級,鞏固了科舉製度。也讓更多人通過科舉製度,加入了士大夫階級。
所以人才選拔製度很重要,取士製度、軍功爵、察舉製、九品中正製、科舉製,就是一步步從貴族分裂出寒門,然後再借用寒門反擊豪強,最後兩者再次融合的過程。
皇帝也是從用外戚、宦官對抗地方豪強,轉變為了重用士大夫的派係去打擊另外的士大夫派係。
宋朝以前,會出現各種後宮乾政,禍亂朝堂的記錄。其實很簡單,就是皇帝娶老婆,然後用老婆的娘家人去壓製地方豪強,地方豪強當然不願意了,肯定得說皇帝被老婆控製,是要亡國了。
其實皇帝就算再好色,也沒這個體力和時間。多娶老婆主要還是為了培養外戚勢力,通過外戚壓製豪強。恨不能有多少豪強,就娶多少老婆,希望讓外戚和豪強平衡。
當然還有一個勢力也是皇帝很信任的,就是宦官。從漢朝到清朝,宦官是皇帝最順手的武器,用來對抗貴族也好,士大夫也罷,都非常好用。
宋朝之後,外戚基本就沒什麼優勢了,因為皇帝已經掌握了士大夫鬥士大夫的辦法。士大夫階級出現之後,如果想要用外戚,外戚也得通過科舉才行。可外戚通過了科舉,那外戚也不是外戚了,也是士大夫的一員。
其實從晚唐開始,黨爭就已經是皇帝的必備手段了,宋朝開始成熟。所以宋朝之後基本沒人批評皇帝亂娶老婆了,愛娶不娶,反正外戚勢力已經不成氣候,威脅不到士大夫了。
從漢朝形成的皇帝、外戚、豪強的平衡關係,被皇帝、派係、派係的關係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