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陳德良逐漸成長,陳父也開始考慮他的前程了,雖然守著家業一輩子倒也能衣食無憂。
但時逢亂世,連溥儀都能丟了祖業,想要平平安安的過一輩子談何容易。這年頭,手裡有槍才是硬道理,最好的出路也應該在沙場上。
此時的西南最權勢煊赫莫過於陸榮廷了,官居兩廣巡閱使,晉授為陸軍上將、耀武上將軍,風頭一時無兩。
陳父認為陳德良的一身好武藝,在軍營裡才能發揮其最大的作用,何況時勢造英雄,烽火不休,正是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最好時機。
於是陳父托人花錢給陳德良在陸榮廷手下置辦了個排長的官,希望他能以此為起點,讓老陳家也出一個響當當的大人物。
可世事難料,排長的位置還沒坐熱,兩廣戰事便爆發了,孫文陳炯明聯手攻桂。廣州財大氣粗,桂軍內部被分化收買,全麵崩潰,陸榮廷在南寧通電下野。
陳德良所在部也隨之遣散,跟隨著散兵遊蕩。正好李中仁仁在六萬大山修整,李中仁“李猛仔”的名頭陳德良早已耳聞。渾身是膽,打仗悍不畏死,陳德良就去投了李中仁。
自此,陳德良跟隨李中仁征討舊桂係軍閥,征戰途中陳德良卻不幸被流彈擊中,軀體易主。
陳德良借養傷期間適應這個年代,唯一的安慰是這個身體哪怕是還未恢複也可以感覺到其體內的澎湃力量,和前世亞健康狀態的身體相比是天壤之彆。
陳德良本就是隨遇而安的性格,既然無法改變那就坦然接受命運。雖然現在能開掛般知道後麵曆史的發展,但是戰爭可不是開玩笑的,陳德良自認不是軍事天才,也沒有稱霸天下的雄心。他隻想好好活著,順便見識一下這個時代的民國。
跟著李中仁混起碼在前期活著還是能保障的,畢竟李中仁最後乾到了代總統,巔峰時候新桂係擁兵四十餘萬,甚至抗戰期間直接指揮過百萬級彆的戰役,大樹底下好乘涼,所以陳德良在還沒有新的想法前,先跟著新桂係走。
李中仁的得力乾將鐘祖培頗為欣賞陳德良的勇猛,向李中仁要人,李自無不可。陳德良傷愈後就聽命於鐘祖培的第二縱隊,任連長。
鐘祖培喜得猛將,將一整滿編連歸陳德良指揮。連隊足足一百二十人,都是體魄健康的好男兒。
陳德良明白接下來要麵對的是怎樣混亂的年代,不是刀俎,便隻能淪為魚肉。他也
渴望在這個年代留下自己的痕跡,打定主意把這個連隊當作班底,好好經營。
一支部隊如何保證戰鬥力,訓練有素很重要但絕不是最重要的,裝備精良也不是第一要素。對陳德良來說最重要的是令行禁止,對指揮官高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