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過水(2 / 2)

主考官也沒有就此放過晏旭,而是要當場考校。

晏旭側轉正對,恭身應是。

主考官側眼瞥了下這個病歪歪、卻顯自信昂揚的孩子,想了下後便問道:“解釋下【易】。”

晏旭微微挑了挑眉毛。

這樣的問題,說易也易,說難也難。就像讀書本,通常沒人會去總結書名,因為那是著書者該乾的事。

主考官見他沒有立時回答,追問過來:“怎麼?這都不會?”

晏旭在心裡翻了個白眼,口中“咳咳”兩聲,以示自己正處於難受中才有延誤。

而後答道:“《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與《連山》《歸藏》並為“三易,後二者失傳……自此,有稱《周易》,有稱《易經》,有稱《易》……”

晏旭在回答的過程中,巧妙地稍加了改動,避過了廟諱及禦名。就是曆史中皇帝、以及先帝、聖賢等人的名諱。這是考場內不允許的。

主考官麵色不動,繼續問第二個問題:“破題,【薄而厚未】”。

這是【大學】開篇倒數第二句。需要答的意思,卻幾乎就是在為大學整文作總結注釋。

晏旭神色更加莊重,揖手一禮,答曰:“是小子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未達根本與認知的最高境界。小子知錯。”

主考官隻眉眼微不可察動了動,遂一抬手,“下去繼續考吧。”

第三個問題沒問。

可晏旭也沒聽出會不會被找後賬,隻能再施一禮,在眾考生偷偷覷量自己這個“幸運兒”的目光中,回去座位,朝看桌衙役微行一禮後坐下。

倒是對於破【寡舒】之題,有了彆解。

此題出自【禮記·大學】中,“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正解本應是:生產的人多,花費的人少;生產的人勤奮,花費的人節省。這樣才能財富充足。

而隱含的意思,卻是指帝王的。

晏旭遠遠繞開了隱含之意,隻就“如何使民產生勞動,才有財富來源”作了解題。

本朝:帝王剛愎自用、世族沆瀣一氣,累累負重加諸到百姓身上,便國之疲弱像已開顯。

而想要生產的人多,不得先令百姓有生產的欲望在先?

當然這個問題實在尖銳,晏旭沒有刀耕筆伐,隻泛泛而談,就像個稍稍不太正常的孩子童真稚語。

嗯……以喻言實論。

大概意思就是:母親想讓我讀書,怎麼辦呢?給鼓勵啊。我想讓三個孩子幫我搬柴,我就得先準備三份能令他們滿意的吃食。下次找五個都有了。

其中也增加了一些屬於小孩子的聰慧狡詰。

答完數一數所有卷子上的字,確定沒有超過六百後,晏旭看看已偏斜的日頭,再也支撐不住,趴在桌上就睡了過去。

他留了一百多字的餘地,礙於真正的身世,他放棄了考第一。

嗯……害怕被認真追究祖宗十八代。

而被叫醒收卷後,他因為迷糊,走在最後,恍惚中瞥見,自己的卷子被放在了一旁。

心裡頓時“咯噔”了個清醒:後賬來了?

要判他個不過,連第二場的機會都不給了?

因此,也就忽略了賭他撐不過一場的人、眼神有多幽怨。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