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五章 漕運之爭(1 / 2)

第486章?漕運之爭

天竺女王一開口就是要買下所有的茶葉,小勃律國雖說富裕,但的確沒有天竺那般有如此多的黃金。

南詔使者神色凝重,坐在一旁沉默不言。

這也就不用談了。

國與國之間的差距是不能比的,天竺雖說幾經戰亂,可依舊保留著絕大部分的財富。

其餘幾個小國很快就失去了話語權,成了陪襯,很殘酷且沒有餘地。

禮部完成了今年的茶葉買賣,朝中得到了天竺的兩百斤黃金。

朝中如此,今年在坊間或者是鄉野,茶葉的買賣也在如火如荼。

當茶葉不再是權貴門閥才能享用的一種飲品時,許多關於茶的禮儀也被簡化了許多,人們甚至能夠想出各種茶葉的用途,以及保存茶葉的方法。

大唐的新鮮事物並不多,茶葉的普及算一種。

朱雀門旁的城牆上,依舊貼著許多朝中政令,坊間的人們隨時可以走上前,看看現在的朝中都在做一些什麼。

朝中要建設漕運監,在工部管轄下。

顯而易見,皇帝還要繼續為漕運花錢。

且說,當春天的遊獵結束之後,皇帝回來了,群臣也回來了。

這位皇帝依舊在長安城,像是在一根釘子,將朝臣與國家中心也都釘在了長安城。

民心再一次踏實了,人們也就不再擔憂了。

今天的中書省內,眾人開始為建設漕運監爭論,禦史台與吏部的官吏爭執不休,從早晨一直爭執到了下午時分,期間就連兵部也參與了。

早有金吾衛準備在一旁,中書省一旦打起來,他們必定衝進去勸架。

現在的朝堂也沒多少老人家了,如馬周,於誌寧,褚遂良都是五十歲出頭的年紀,身子骨還是很硬朗的。

中書省內,於誌寧如今任職中書令兼兵部尚書,那是皇帝最信重的臣子,並且還管著朝中用度,這場爭論自然少不了他。

杜正倫任吏部侍郎,同時還是身兼殿中侍禦史,也在這場爭執中。

已是日近黃昏,這場爭論沒有任何的結果,眾人悉數散去之後,於誌寧整理了眼前的卷宗,走出中書省就遇到了許圉師。

於誌寧道:“該回去了,今天的事忙完了。”

眼看著中書省的門關上,許圉師趕上腳步又道:“下官想任職漕運監的監正。”

於誌寧遲疑了片刻,稍稍看了他一眼,道:“此事陛下與吏部自有安排。”

許圉師忙上前,又道:“下官看到兵部,工部,吏部都在爭搶這個監正的位置。”

“那你爭得過他們嗎?”

“漕運事關民生之計,正應該由民部參與。”

於誌寧觀察這個極具上進心的人,道:“朝中六部都有一個名額,你可以問褚遂良要名額,他是你們民部的尚書。”

“下官聽說於尚書有兩個名額。”…。。

“是啊,老夫任中書令,與侍中馬周一樣有兩個名額。”

許圉師再行禮道:“還請於尚書為下官留一個名額。”

於誌寧停下腳步,回頭看向他。

許圉師將自己的姿態放得更低,又道:“下官鬥膽,漕運一事,民部不得不爭。”

於誌寧頗覺煩惱,又道:“你可知許敬宗與褚遂良之間的爭鬥愈演愈烈,這究竟是你自己的想法,還是褚遂良讓你來的?”

“全是下官自願,與褚尚書無關,再者……”許圉師低聲道:“褚尚書並沒有將名額給在下。”

漕運監正的人選隻有一人,各部推舉人選,由陛下與吏部選擇,這是現在朝中在現成官吏中的選人規矩。

雖說不是成文的規矩,但各部官吏都按照這個規矩行事,保持一定的公平。

於誌寧道:“你擬定一份漕運調度的卷宗,給老夫看看,你若真的能夠治理好漕運,老夫自然舉薦你,若不行就當你今天沒有說過這番話。”

“謝……”

“先不要言謝,且老夫看看你準備了多少,那些要謀求漕運監正的人,他們的準備亦不少,可不比你差,如秘書監的趙仁本,京兆府的張大安,工部的李敬玄,太府寺的高智周,據老夫所知他們都為漕運監正一職準備許久了。”

當然了,許圉師是貞觀年間的進士,不論是學識還是資曆都不差。

於誌寧頷首道:“且試試吧。”

“喏。”

半月後,當今陛下正在清掃著宗廟,現在的李唐皇帝過世的隻有爺爺一位,宗室內的靈位顯得有些空蕩蕩的。

其餘的都是兩位戰死的宗室將領,李道玄與李神通,能夠入宗廟的都是宗室認可的,也並不是所有人的靈位都能夠入宗廟。

腳步聲由遠而近,今天是各部官吏遞交人選的時日,準備了半個月,也該有個結果了。

李承乾走出宗廟,看著眼前的六個尚書與三個寺卿,一共九個人。

命人準備好了桌椅,眾人坐下來紛紛拿出了自己的舉薦奏章。

看到馬周與於誌寧都拿出了兩份,而英公手中一份也沒有,許敬宗心中了然,看來軍中不參與這一次漕運事宜。

現在的朝堂上正是以此三人為主,馬周與於誌寧掌管文官,英公掌管軍中。

朝中諸多大事都繞不開此三人。

如今的朝中規矩就是如此,所有人各司其職,各縣或者是朝中六部,但凡有新的位置,新的資源都要公平競爭。

也可以提出意見,以及投票來決定事由。

從陛下還是太子時,到如今,這麼多年以來,這個朝堂正在進化成陛下所想的模樣。

相較於當年的房相,趙國公,鄭公三人主持國事。

陛下則是降低了中樞的決策權而提高六部九寺的話語權,並且願意聽取群臣的進諫,凡事都是有商有量。…。。

陛下已很少獨斷國事,群臣也不再如當初那樣隻提問題,而不提解決辦法。

朝野,君臣都在改變,經過數年的調整,有了如今的局麵,皇帝不是乾綱獨斷的,臣子也不是大權在握的權臣。

許敬宗坐到自己的位置上,見褚遂良也坐在了自己的身側,神色不悅地扭過頭。

不多時,皇帝麵前的奏章高高疊起。

內侍給群臣倒著茶水,宗廟內的香火旺盛,隱約還能聞到香火味。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