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章 名士之後(2 / 2)

在楊炯的帶領下,他找了一個位置坐下,開始翻看書卷,隻是乍一看,他原本擰巴的小臉更糾結了。

目光離開書卷,抬眼見到楊炯正在與幾個陌生的同齡人說著話,王勃再一次低下頭,看著書卷中的一句句話語

他痛苦地撓了撓頭,不自覺念出聲,“主之所以為功者,富強也。故國富兵強……”

初看這一句,王勃還是知道這是管子的學說,隻是讀到後麵,又說起了墨家的學說。

這麼一讀就給了王勃一種很奇怪的感覺,自幼讀書識字頗多的他也很困惑,怎麼所記錄的文章這般雜亂呢?

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個手拿墨家經卷的讀書人,口中喊著兼愛,卻揮動著法家的刀,提刀揮向愚昧的敵人,而在這個揮刀的人的身後,又是數不儘的財富與人口。

這大抵就是王勃讀這卷書時,所想象出來的人。

似乎也印證了為何家父會說禦史拿了刀,幫皇帝砍人。

難道現在長安城的文人也都是這樣的,一手拿著書滿口兼愛仁義,一手拿著刀砍人。

王勃感覺自己認知中的那個小世界正在崩塌。

隨後,他就神色痛苦地離開了弘文館。

當天夜裡,王勃住在長安城的驛館內,輾轉難眠,他反複想著今天看過的書,就比如說今天在書中看到,人有彆與牲畜是因人知希望。

這希望是什麼?

再者說人為何要有彆於牲畜,真是令人費解。

這些書中的內容,好似有魔力,不斷吸引著王勃,導致一夜未睡的王勃在天剛亮時,就蹲坐在弘文館門前,仰頭思量著。

目光出現一個身影,是弘文館的主事郝處俊。

“夫子,能否給學生解惑。”

“講。”

郝處俊一邊答話,打開了弘文館門前的大鎖。

王勃追問道:“夫子,何為希望?”

郝處俊道:“多看。”

“多看?”

郝處俊指了指長安城的人們,道:“多看看這裡的人。”

王勃是個很有學識的孩子,可對弘文館來說,哪怕這個孩童在年幼時得到的教導是最好的。

他對弘文館來說還是一張空白的紙張。

至少在他沒有對新學識有認知之前,在沒有被改變之前,這個孩子一乾二淨,與同樣前來蒙學的孩子沒什麼區彆。

這就是崇文館書籍的魅力,它的新認知與新學識能夠讓第一次接觸此類書籍的孩子,從頭開始學,讓更多人儘可能都在同一起跑線。

其中也有異類,就如大器晚成的張柬之,早年前毫無成就,如今像是開竅了一般,學識突飛猛進,都能夠給崇文館的書卷做批注了。?…。。

還有盧照鄰,裴炎他們的學習能力,簡直就不是人,學什麼都很快。

顯然王勃不是這一類人,這與他自小的環境有關,這孩子年幼時受到的學識太過古板了。

王通是一個能博百家之長的名士,並且崇文館也引用了不少王通的篇章編入書中。

隻是郝處俊覺得王勃乃王通的後人,反倒對這個後人不覺得驚豔了。

這也沒辦法,在如今的長安,驚豔世人的才俊實在是太多了,郝處俊是看習慣了。

王勃在弘文館開始了苦讀,他不是一個很合群的孩子,時常一個人坐在角落,獨自看書,有時一看就是一整天,這孩子就像是個天生的癡人。

直到王勃看了半月,依舊沒什麼成果,對他來說長安城似乎與他去過的其他地方相比……簡直是兩個世界。

郝處俊道:“多在長安城好好看看,這些書不是光靠讀就能明白其中深意的。”

狄仁傑嘴裡嚼著棗子,站到弘文館門前。

郝處俊十分客氣上前詢問道;“狄書令,不知來崇文館可有要事?”

狄仁傑使了使眼色,就有不良人提著一個籃子上前。

籃子裡放著一大坨連著骨頭的羊肉,還有些綢緞。

“這是……”

狄仁傑道:“陛下送的年關禮,過了除夕還會有。”

不知不覺到了年關,郝處俊笑著行禮,“多謝。”

乾慶九年,正值年關,臨近除夕,李承乾與英公聽著兵部與京兆府,崇文館三方的稟報。

說的是安西四鎮的建設的進度。

李承乾聽了良久,眾人都沒有提出有關節度使相關的言語或者是國策。

還好,這個時候沒有人跳出來說,請陛下在西域設立四鎮節度使?

好在,如今眾人所言國策都是較為樸素的,說的都是屯田之策,或者是加大教化的範圍,再者是增派兵力。

也不知道,節度使這種軍,治,政達到高度一體化的封疆大吏級彆的官職,是怎麼想出來的?

真是那時候的皇帝喝多了嗎?

又或者是真是皇帝隻想享樂了?

李承乾神色憂慮地喝下一口茶水,首先作為一個皇帝,不能將權力完全下放。

皇帝與臣子之間,若有著無以複加的信任關係,那就不是君臣了。

人與人的信任關係其實是很容易破裂的,哪怕是些許利益矛盾。

因此,寧可考驗臣子的忠心,皇帝也不要用自己的信任去交換臣子的忠心。

除非不想活了……

眾人議論了片刻,見陛下沒有開口,英公李績率先道:“既然兵部與京兆府都想要朝中往西域增派兵馬,可以將青海與河西走廊的兵馬調去西域。”

李承乾道:“來年入夏,待糧草備齊,再行調動。”

英公頷首,退到一旁。

許敬宗道:“臣以為還要更多的崇文館夫子,西州一地的崇文館獨木難支。”

李承乾反問道:“現在在西域的崇文館夫子有多少人?”

於誌寧站出來道:“陛下,該有六十餘人。”

殿中侍禦史杜正倫,上前道:“光是西州就有五萬人口,更不要說庭州也有三萬人口。”

人口多數集中在西州與庭州兩地,而安西四鎮的防備空虛,整個西域呈現出一種弱枝強乾的形勢。

這也是兩任安西都護的選擇,也是一種默契,隻有絕大部分力量留在西州才能控製四鎮。

就像如今的洛陽與長安,比各地有著龐大數倍的人口,也與貞觀時期的方略相同。

而大唐如今依舊使用的府兵製,很適合這種弱枝強乾的策略。

(本章完)

張九文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筆趣789】?xiaoshubao.net,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繼續閱讀哦,期待精彩繼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