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著王九思點頭,褚遂良叮囑道:“好好把握。”
“喏。”王九思帶上自己的幾卷卷宗匆匆離開了太府寺。
想管理畜牧之政,更離不開京兆府的配合。
長安城朱雀大街,同樣老邁的侯君集坐在程咬金家門口。
程咬金道:“你坐在某家門口做甚,嚇得某家門子頭都磕破了。”
須發皆白的侯君集道:“梁公過世了。”
程咬金看著朱雀大街兩側還掛著縞素,又道:“老兄弟們一個個走得真早啊。”
侯君集拄著拐杖起身道:“也不知這些年,陛下是怎麼過來的。”
程咬金頷首。
侯君集又道:“自宮裡的老太爺過世之後,陛下就很少練箭了。”
程咬金道:“你怎知曉?”
“英公說的。”
老人家一個接著一個地離開人世,當年還有少年意氣的陛下也像是被磨滅了。
在早朝時的話語也比以前更少了,更像個真正的皇帝了。
程咬金看到一個穿著官服的年輕人正快步從朱雀大街跑到,注意到這個年輕人臉上的笑意,道:“我們最不用擔心的就是陛下,這位陛下的毅力強於尋常人。”
可能是因陛下幼年時體弱多病,才會從心中升騰出莫大的毅力,堅持鍛煉,不分寒冬酷暑至今。
陛下在年少時就有了驚人的毅力與學政能力,如此強大的人不會被一時的悲傷擊潰的。
王九思來到了京兆府。
今年新任的京兆府尹顏勤禮親自接見了這位太府寺少卿。
王九思道:“下官想請一個調令。”
顏勤禮道:“什麼調令。”
“能夠調動各縣六監的調令。”
顏勤禮拿出一塊令牌,還未遞給他,又叮囑道:“當年京兆府也不是沒有做過這種事,隻是近年來沒有成效,除了節製放牧,沒太大的成果。”
王九思道:“關中連通河西走廊與陰山,羊群來往方便,關中的羊牛肉食廉價些,下官在河北長大,當年鮮有吃到肉食。”
“如此說來你自小就想做這等事了?”
王九思又道:“若能讓更多的孩子,有一口肉食,下官也願為此奔波各地。”
顏勤禮道:“你本可以在太府寺安穩做一個少卿,怎挑了一件最難的差事去辦。”
“下官出身鄉野,更清楚鄉野之民所想。”
顏勤禮中肯地點頭道:“可惜了,你不是京兆府的官吏。”
雙手接過令牌之後,王九思行禮告退,快步離開了京兆府。
顏勤禮走出京兆府,又見到了張柬之。
張柬之遞上一卷書,道:“這是文林館這一批能夠出任的官吏名冊。”
顏勤禮看著名冊上的名字,蹙眉道:“近來能夠走出文林館的官吏越來越少了。”
“雖說嚴格了一些,但都是中書省的安排,寧可從嚴,也不要輕易放人就任。”?…。。
張柬之主持的文林館都是給官吏考核的,通過支教,並且通過考試的官吏,才能夠去各地就任。
大抵上都是一些為官的理念,顏勤禮道:“陛下一直希望政令用之於民,就像王九思這樣的官吏越多越好。”
張柬之神色了然道:“王九思這類學子從鄉野出來,他們也最了解鄉野。”
大唐沒有百家爭鳴,卻有一種新的思潮正在萌芽,這種思潮來自科舉,也來自皇帝的有意為之。
一個官吏的成就不在於他能夠幫皇帝辦成多少事,而是能夠幫助鄉民與社稷完成多少事。
就像是王九思這樣的人,從鄉野出來,在朝中為官還為鄉野做事。
這樣的臣子,陛下會給予信任,也會給予賞賜。
在陛下的這種主張下,朝臣也不得不改變行事方式。
顏勤禮帶著張柬之來到了南陽縣侯來濟的府上。
來濟的書房放滿了書卷,能容人落座的空間並不寬敞。
他坐在上首座,言道:“你們來老夫府邸是有何事?”
張柬之拿出三卷書放在桌上,他解釋道:“這是今年在洛陽成書的學說,特來相問老先生。”
來濟拿起其中一卷,看著所寫的內容,撫須道:“富民?嗯……很有意思,寫這篇文章的人該是年輕學子。”
顏勤禮道:“如今在洛陽辯論的學子依舊很多,在爭論時有人寫記錄,有人著書,但凡與朝中政事有關的論述,崇文館與文林館都會收納。”
來濟看罷書卷,因年邁而有些褶皺的手掌在這卷書上拍了拍,道:“富民的確沒錯,但這卷書上有言,讓朝中給予商人更大的自由,其言語還是自大了。”
來濟飲下一口茶水,道:“陛下幾次三番說過,農事一直都是重中之重,當年岑文本離開朝堂之前,陛下就有旨意,大唐的田畝與耕種才是國本。”
“若行商的人越來越多,耕種的人就少了,沒了人耕種這個社稷也就壞了,恐怕會釀成比土地兼並更嚴重的後果,陛下常說大唐還未富裕,國本不能動搖,糧食是社稷第一大計。”
說著話,來濟又拿起另一卷書,道:“治民?嗯……這卷倒是寫得不錯,朝臣不能以皇帝喜樂為首,該以萬民生存之本為首要,行之有效。”
“疲民?社稷子民不事勞作,則國亂,盜匪,亂軍橫行……”
富民,治民,疲民三卷書來濟都看完了,這三卷書中有不少有關鄭公當年的言論。
那時候關中大興作坊,鄭公就主張讓人們都去作坊勞作,尤其是那些閒漢與地痞。
換言之,這三卷書也可以寫成,就業與賦稅。
來濟都不滿意,三卷書的觀念可圈可點,與如今的科舉文章相比,相差甚遠,甚至北苑的學說領先這些人太多了。
來濟道:“為此辯論,為朝中政令爭論,也不全是壞事,大可以坐視其發展,朝中沒有乾預洛陽的辯論,甚至有意讓他們辯論得越來越熱烈,人也越來越好。”
張柬之擔憂道:“老先生,洛陽現狀是否會影響朝堂?”
來濟搖頭道:“多慮了,陛下比誰都清楚如今的大唐需要什麼,這些人有了爭論,就會思索,如此就鍛煉思考的能力,自兩晉以來人們為了生存,為衣食就用儘了全力,在奴役之下如何作他想。”
乾慶十年,九月,科舉在來年舉行,今年的這個月份有不少學子先來到了關中。
一個年輕的學子看起來隻有十五歲左右,他來到了渭北縣。
這個時節葡萄已掛滿了枝頭,這個年輕學子摘下一顆葡萄放入口中,細細品嘗著。
“呔!”一個老農提著棍子而來,道:“誰家娃娃,來這裡吃葡萄?”
這個年輕學子名叫姚崇,他處變不驚,其實早注意到了這個看管葡萄的老農,也預料到對方的反應。
(本章完)
張九文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筆趣789】?xiaoshubao.net,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繼續閱讀哦,期待精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