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皇帝的班底
仆射本是相權,但由於先前是輔政大臣英公,還有馬周與於誌寧分掌相權,可現在又一次分給了五個人。
許敬宗蹙眉思量著,這就不是相權,也不是百官之首。
兩人共事多年,也是最早追隨陛下的,當年兩人還在涇陽苦哈哈地種葡萄呢,從京兆府一步步爬上來。
上官儀小聲道:“你說陛下是不是就根本沒有想過設立宰輔。”
兩人也不顧正在數著一車瓜的杜正倫,走入了長安城,許敬宗道:“陛下行事向來如此,有時候就是這麼獨斷的。”
上官儀頗為讚同,仆射這麼重要的位置,怎麼就一道旨意就給了。
但要論治國才能,陛下隻在乎誰好用,誰不好用,至於怎麼治國,當今陛下比滿朝大臣更清楚,這個國家要如何治理。
許敬宗道:“這件事多半又是於誌寧上的奏,馬周進的諫,英公點的頭。”
上官儀感慨道:“當真是獨斷專行。”
“怕不是又有人要進諫了。”
話語聲忽然傳來,許敬宗回頭看去見杜正倫不知什麼時候又跟在後方。
上官儀問道:“你的瓜呢?”
杜正倫道:“轉手又賣給程大將軍了。”
說著話,他還晃了晃錢袋子,顯擺著自己的所得。
許敬宗縮了縮脖子,要是在背後議論陛下,這個杜侍郎肯定是要去稟報的。
杜正倫官位不高,他給陛下打的小報告可不少,據說貞觀年間他就擅長此道。
上官儀還在為旨意惆悵著,要說陛下善獨斷,如今的陛下也的確有獨斷的本錢,這位陛下的才能古來罕見,乾慶一朝恐怕很難會出現如梁公,鄭公那樣的宰輔之人。
陛下他自己就是一個治理天下的能手,群臣在陛下的能力與手腕下,顯得黯淡許多。
如果真要成為一個百官之首,或者是權力滔天的大臣,那就乞求老天不要生在乾慶一朝。
當年的太上皇打仗厲害吧,天策上將能不厲害嗎?
現在的陛下厲害吧,陛下自己就是治理天下的能手。
李唐的強大,強大在了皇帝身上。
真是匪夷所思。
上官儀回頭看了看還跟在後方的杜正倫,他小聲道:“你說往後是不是還會增設?”
“何意?”許敬宗的神色也緊張了幾分。
“二十位侍郎,爭搶五個位置嗎?”
“不夠嗎?”
上官儀又強調道:“你覺得你還能用以前的眼光,來看待如今嗎?中書侍郎都二十位了。”
許敬宗了然道:“你是說中書侍郎的人數還會增加。”
上官儀頷首,“陛下根本沒有想過設立宰輔,而是要一群中書侍郎給陛下辦事。”
許敬宗又冷不丁回頭看了看杜正倫,心說這人究竟要跟到什麼時候。
近來朝中的種種變動,在外人看來,就算是陛下不想提及新政,人們都會懷疑,陛下就是想要製定新政。…。。
陛下登基十年,就將貞觀年間的朝堂格局改得麵目全非。
但從實際意義上來說,隻是朝中變動,又沒有改變人們的生活。
足可見,陛下在施行新政時的謹慎。
腳踏實地嘛,當年關中就是沉澱了十年才厚積薄發,現在更要腳踏實地來。
乾慶十年,十月,今天的早朝還在進行,朝中又頒布了政令,朱雀門的禁軍將朝中政令貼在了城牆上。
朝中再一次調整了田賦,減少了十畝以下人家的田賦,提高了十畝以上的田賦,並且除卻遼東,河北,河西走廊,其餘各地但凡擁有百畝以上的勳貴人家一律加增田賦,加增到了五成。
這份政令不影響河北與遼東,在遼東,河北……誰家沒有個幾百上千畝田。
這也是第一次,田賦按照地區調整。
各地的田賦不再是一棒打死,而是第一次按照田產多寡開始收繳,準確的來說這不是田賦,而是一種精確到各家各戶的資產賦稅。
從此就再也沒有以人口為主的田賦,你是不是隱戶無所謂,勳貴人家也不敢兼並你的田地。
田賦不按照家中人口來分,與各家有幾口人無關,隻與田地多少有關。
換言之,大唐的大戶人家越多,皇帝收納的田賦也就越多,甚至田地得到更密集的均分之後,如今的皇帝可以不收田賦了,隻收糧食買賣的市稅了。
如果一戶人家擁有一百畝田地,就需要拿出一半的糧食來上繳田賦。
這種誇張至極的調度,一時間在長安城引起了軒然。
皇帝是想讓當年兼並土地的人家,將田地重新吐出來。
生產是一筆很複雜的賬,如果雇傭的人手不足以覆蓋糧食帶來的收益,不如將地荒著不種,寧可不種也不虧錢。
這是大戶人家在季節好時,都會選擇的方式。
當遇到災難,大戶人家在用糧食換田地。
長安城內,已有小戶人家與大戶人家開始爭執,貧農永遠是大多數,皇帝也站在這大多數的一方。
誰掌握了資源分配就有了更大的話語權,當資源開始固定,並且無法動搖時,當田地的分配到了瓶頸,並且皇帝無法通過再分配的手段,再均分資源時。
賦稅就是皇帝最強大的武器。
對李承乾來說擺平這個問題很簡單,轉移矛盾嘛,這種手段屢試不爽,如果有人不服賦稅而造反那就更好了。
當權力集中在自身,並且隻要站隊大多數,這天下有的是人會喊你聖明。
哪怕你不怎麼聖明,在位期間不那麼的優秀。
總會有人為皇帝高喊。
當然了,每一次賦稅調整都是要麵對巨大的阻力,不然曆朝曆代也不會有這麼多王朝因苛稅滅亡。
今天的早朝結束,李義府與上官儀告彆,他需要離開長安城,將陛下的旨意下達中原各地,開始清查田賦。…。。
這一次又是於誌寧上奏,馬周勸諫,英公點的頭。
許敬宗腳步匆匆離開太極殿,陛下旨意讓他命去京兆府,派不良人協助李義府。
褚遂良也腳步匆忙,他需要向陛下遞交各地的田冊。
二十位中書侍郎,又在中書省忙得不可開交。
剛結束早朝的李承乾正在吃著午膳。
蘇婉剛看完兒子送來的家書,“於菟平安到西州了。”
李承乾點著頭,將碗中的湯喝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