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章 為期百年(1 / 2)

第500章?為期百年

聽到許圉師的話語,楊德裔板著臉道:“下官是擔心李義府行事過了線,攪得好不容易建設起來的漕運毀了。”

楊德裔是一個辦事很得力的人,但要說為人……還算是剛直,就是太顧全大局了。

一個既要剛直又要顧全大局的人,怎麼想都是矛盾的,可這兩種特點偏偏都出現在了一個人身上。

許圉師回到官衙,又要麵對桌案上那些堆積在一起的卷宗。

新設立的賦稅之策製定也送到了洛陽,在洛陽刺史高季輔的安排下由一隊隊的官兵送去各地。

衡水河邊,李義府站在河岸的倉庫前,這裡還有幾艘小船停在這裡,它們不是用來運送貨物的大船,而是用來打漁的小船。

坐在岸邊,李義府正在聽著幾個漁夫的議論,他們講的是黃河出海口,說的是最近渤海與萊州的事。

在他們講述中,萊州各地到處都是豐收的景象,萊州的漁民在黃河的出海口,捕到了大量的魚蝦。

李義府聽著這些話語,站起身離開這裡,來到了衡水河岸邊的一處學館。

這裡是文學館設立的學館,也是長安文學館的一部分,當初魏王主持運河修繕,便在運河沿岸設立的這些學館。

其實魏王是一個極其精明的人,在建設漕運時期開設學館是最好的,順帶手的事,也不再另外招收人手,因此在建設漕運時,在一個個河岸邊,也就有了文學館。

李義府走到一處文學館,在這裡還有十餘個學子在讀書。

誰都會有些私心,但從文學館也參與支教來講,這些事都算不得什麼。

相較於魏王,吳王則沒有些許的私心,全心全意地都在建設漕運。

李義府走入這處文學館,打量著這裡的陳設。

當即就有學子上前來詢問。

得知李義府的禦史身份,這裡的學子也沒再多問,而是紛紛讓開。

這座文學館並不大,前堂像是孩子們讀書的地方,這裡還有一個後院。

“稟禦史,對門就是崇文館了。”

說著話,這個穿著一身青衫的學子推開後院門,就見到了一條小路,小路的儘頭就是一堵高牆,那就是崇文館的高牆,還能聽到牆後的朗朗讀書聲,所讀的就是鄭公當年留下來的語錄,在如今的支教規矩下,這是孩子們蒙學時期必須要背誦的。

“你們不去崇文館讀書嗎?”

那學子回道:“經常去,但時常會有人留下來看守文學館,我們文學館與崇文館經常走動,也一起聽課,除了自備餐食,不用付銀錢。”

崇文館就是如此,來聽課的學子不用付多餘的銀錢,隻要自帶餐食就可以來讀書了。

如今長安城的學館是會給予每天的餐食,而且更是不要錢的。

關中幾個富庶的縣也是如此。…。。

支教的耗費由朝中來承擔,但在學館中設立食肆,需要地方各縣自己來開辦。

李義府走在這條小巷,問道:“萊州的事你們可聽說了?”

那學子回道:“聽說了,多半是因黃河治理之後,有了成效。”

李義府打量著這個十二三歲的小子,詢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在下郭敬之。”

李義府還是很意外的,萊州的豐收有人會說這是老天賜予的福瑞,這個孩子倒是直說是黃河治理的成果。

崇文館的學子與文學館的學子大致都是相同的,這也是近年來治理出來的成果。

有時,兩個學館也會互相爭搶學子,學子之間也會互相走動。

都是支教的,也都是教書的,隻不過是學子們多了一個選擇。

相較於如今有些落寞的弘文館與四方館,陛下倒是有過幾次擴建,可還是不如文學館與崇文館這般擴張。

李義府問道:“你對這裡的縣衙可熟悉?”

“回禦史,我在這裡還是有不少朋友的。”

“那好,有些事,想問問。”

“這就去安排。”

派出去的不良人還沒有回來,李義府也不想徑直去查問地方官衙,打算先從旁人的口中查問。

乾慶十年,十一月的下旬,黃河以北的各地都飄起了大雪。

在大雪中,有一波波的鄉民正在朝著運河邊走去,他們相互呼喊著,還有人在傳話。

“禦史抓了我們的縣令。”

“還抓了我們的主簿。”

“都被抓了,聽說他們在漕運調度時徇私了。”

“當今陛下如此嚴苛,他們怎敢在漕運調度時徇私的。”一個老人家拄著拐杖正痛心疾首。

這位老人家是當年貞觀年間退下來的老臣,對如今的李唐還有著彆樣的感情,他叫劉弘基。

陛下東征之後,便退回來養老了。

身為地方名仕,劉弘基被攙扶著來到河邊,他須發皆白,被人攙扶著坐下來。

在這裡有數名官吏正在被押著,跪在了地上發落。

劉弘基回頭看去,又見到了一隊人馬而來,見到來人,他忙起身行禮,朗聲道:“見過吳王!”

李恪上前扶著他,“夔公。”

夔國公劉弘基,在前隋大業年間就投奔了李唐,戰宋金剛,平劉黑闥,又與宗室大將軍李神通共同在北方防禦突厥。

這是一位戎馬半生的老國公,是李唐的開國公之一,也是淩煙閣功臣之一。

李恪道:“待恪了結此地之事,再與夔公敘舊。”

當年李恪還年少,那時在軍中曆練,也沒少受夔公教導。

劉弘基道:“去吧,老朽就在這裡坐著。”

李恪拿出一件大氅給這位老人家披上,而後快步走向河岸邊。

風雪不斷飄揚而下,有些許雪花掛在了劉弘基的須發上,這位老人家麵帶笑容地看著眼前的那幾個年輕人。…。。

這個天下終究是不一樣了,劉弘基緩緩抬頭,雪白的須發隨風而動。

當年凋零的中原各地,如今恢複了生機,人口一年比一年多。

不論結果如何,也不論那些禦史要殺多少人,劉弘基覺得隻要這個世間越來越好,足矣。

大唐的律法比禮法更大,這也是自陛下登基以來清查中原各地的緣故。

劉弘基輕拍身邊孩子的後腦,這是他的孫子,低聲道:“這天下多好呀。”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