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大宛
劉仁軌將西域建設成了一個秩序森嚴的城池,不論是何商賈,不論是吐蕃人還是突厥人,或者是西域人,都規規矩矩地行商。
婁師德聽罷李奉誡對他劉仁軌的評價,他道:“老夫會向朝中如實稟報的。”
身為禦史,還需要記錄西州的各類事宜,婁師德簡單地記錄了幾筆關於西州城的事,便與李奉誡一起去喝酒了。
西域的風季還未過去,至少還需半月,隻能說來得不巧。
婁師德飲下一口酒水,問道:“交河城的人口,如何?”
李奉誡道:“當年的交河城其實早就不在了,現在也是重建的,裴行儉任職安西都護時所建,人口算不上多,兩萬有餘。”
婁師德依舊記錄著。
說話時李奉誡一直把握著尺寸,因自己也是勳貴之後,家父就是右衛大將軍李大亮。
雖說人在西域,李奉誡與長安城的勳貴子弟還是有聯係的,如今朝中最不能招惹的有兩種人,一是京兆府的人,還有就是禦史。
每一次禦史出動都會有數以千計的人被押送到西域種樹,都種了二十年了,還在種著。
京兆府也不能得罪,如果得罪了京兆府,往後恐怕都不安生。
當然了,如果真的隻是這樣,那麼……大抵與以前也沒什麼區彆。
現如今,不能招惹的還有一類人,那就是農戶,但凡農戶去了長安城狀告,若真有人對農戶不好,或者是出去遊玩踩壞了莊稼,在朝中以農事為國本的前提下。
朝野上下,三省六部不把你活撕了,你還能活著,那都算是當今陛下仁慈。
李奉誡也知道,可能事情真的沒有這麼誇張,可如今關中的農戶越來越彪悍也是一個事實。
婁師德在西州城留了半個月,今年的風季看起來結束了,在四月的下旬他就帶著一支兵馬準備離開西州城。
隨之一起離開西州的人還有劉仁軌,這一次劉仁軌也要去碎葉城,要去看望一個人,就是一年前派往碎葉城的京兆府少尹張大安。
李奉誡作揖道:“婁禦史,再等半月動身會更好。”
婁師德道:“身負陛下旨意,不敢延誤太久。”
劉仁軌沉聲道:“走了。”
“兩位平安回來。”站在西州城下的李奉誡又行禮道:“待西州清閒,某家定來蔥嶺馳援。”
婁師德領著兵馬先一步動身。
而劉仁軌看了看這座高大的西州城,讓駱駝掉頭一路朝著天山而去。
李奉誡目送這支隊伍,目光所及,他們的身影也在過了一處高坡之後,再也看不見了。
又在城前愣神了良久,李奉誡低聲道:“某家也想去廝殺一場。”
“李都護打算何時去蔥嶺?”
聽到身後的話語,李奉誡回頭一看,見到是一個十五歲左右的弱冠少年,道:“你是何人。”…。。
“學生楊炯,前來安都護府支教。”
這小子倒是恭恭敬敬地行禮,李奉誡問道:“你這作態與當年的一個人很像。”
楊炯好奇道:“是誰?”
李奉誡思忖片刻,道:“忘了。”
楊炯又跟上腳步,道:“學生該給哪些人支教?”
李奉誡走路時,還有甲胄的摩擦聲,他有些厭煩地道:“你問崇文館去,問老夫作甚。”
話語聲越來越遠,李奉誡與楊炯走入西州城中,兩人的話語聲也淹沒在了城內的喧囂聲。
從西州往西,就能夠看到天山山脈,過了伊犁河之後迎麵而來就是一陣陣帶著涼意的風。
婁師德與劉仁軌一路從西州而來,兩人也見到了天可汗與郭駱駝的雕像。
劉仁軌指著雕像道:“自從郭駱駝來西域開辟了坎兒井,從此西域的後代子民便一直記著他。”
婁師德道:“聽聞當年郭駱駝在西域挖坎兒井,累死了數以萬計的人?”
劉仁軌道:“那都是戰俘,劉仁軌挖坎兒井時正值討伐欲穀設之際,那時候征討龜茲,征討焉耆,所獲的戰俘都用來開挖坎兒井了,近萬畝的坎兒井是人世間的壯舉,挖井時死了數萬人,可坎兒井會養育一代又一代的西域人。”
婁師德覺得劉仁軌的話語中多少帶著些殘酷,不過劉仁軌本就是一個殘酷的人。
劉仁軌望著遠處天山,一望無際的草原上,能夠見到一些低矮的鬆樹,廣袤的草地上還有能看見羊群聚在一起正在吃草,有放羊的人家高聲吆喝著。
眾人休息半天,再一次朝著碎葉城進發。
婁師德道:“從這裡到伊塞克湖還有三天的路程,到了伊塞克湖的大營休整一天,再走五天就能到碎葉城,這條路就好走很多,一路上有水源還能打獵,至少不會渴著餓著。”
劉仁軌朗聲道:“此去碎葉城定要好好領略塞外風光。”
漢書記載大宛北鄰康居,又接壤大月氏與烏孫,在天山西北的高原上,大宛一直是個強大的國度。
大宛地界的人們的生活方式,又是一個農牧為主的,他們對災害的抵抗能力很強,而且盛產稻米,麥子以及葡萄,更重要的是這裡有流著汗血的天山寶馬。
當年的漢武帝用一匹金子鑄成的馬與大宛交換一匹汗血寶馬卻又不得,再之後就被漢武帝派兵攻打,從此大宛國就臣服了大漢。
不過之後過了東漢,又到了兩晉,中原對西域的控製已薄弱到了若有若無的地步。
再之後中原與大宛的聯係幾乎就快斷絕了,現在大唐收複了伊犁河,建設了碎葉城,大宛與大唐之間還是若即若離,大宛人甚至一度與大食人走近。
在如今的蔥嶺地界,出沒在這裡的黑衣大食人越來越多。
黑衣的大食人與白衣的胡商走動越來越緊密,就連塞人也開始分彆以怛邏斯城為界,一部分投效唐人,一部分投效大食人。…。。
帶著寒意的風吹過蔥林,一輪明月掛在夜空上,在清冷月光的照映下,大宛國的王城很忙碌。
白衣胡商中,享有盛譽的年輕粟特人安延偃走入了大宛國的王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