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風韻(134)
秦王下詔:於趙設‘棄甲田’!
何意?
但凡脫下戰甲, 此生不為戰,在趙國境內,每一戶可得‘棄甲田’!棄甲田不需納稅, 可世襲。隻要無子息披甲,此田便不收回。
趙之宗室儘皆降秦,趙之子民為何還要戰?
戰, 乃死路。
不戰,卸甲便可歸田!
而今, 不予披甲並非懲罰, 而是恩典。不披甲, 不征招入行伍, 這便意味著可安生的在家中可安穩日子。
先卸民之氣,再卸民之甲!
桐桐在公主府中, 策是如此, 但等真的打下來,尚需時日。
她跟四爺吐槽:“不如話本精彩。”
四爺就笑:“十年掃六國,平均一年半的時間滅一國!這還不算來回奔襲路上的時間,這麼一算, 攻城略地占比多重呢?”
平均一年半的時間滅一國?是啊!還真是不到兩年就能滅一國。
四爺朝後一躺,打著哈欠:“秦國也隻有五百萬人口。七國加起來的人口總數也就一千三百多萬。”
一千多萬人口裡, 出來這麼多人傑已是天授!
在史書裡,滅趙國也不過是郭開被賄賂, 造謠李牧、司馬尚謀反,而後趙王換將, 緊跟著,趙國亡!
哪有那麼複雜?更遑論現在,被你這麼一攪和, 軍心亂,糧草軍械調撥儘皆出問題。
那麼大國土麵積,隻這麼一點人口,你想怎麼玩?
四爺對此興趣缺缺,這有些事得倒騰著看!滅六國確實是氣勢磅礴,然過程嘛……哼!諸國到了如今,氣勢早不存了。
他指了指案幾上的名冊:“諸國勳貴,私下過貼,瞧!不都是了。”
秦國賄賂諸國貴族,此並非秘密。之於貴族而言,並無國界之堅守。隻要利益不受害,從秦又如何?
而黎庶儘皆貴族附庸,奴隸而已。
“隻是趙與楚格外難攻便是了!趙被你肢解,楚內亂難平,此可降低傷亡,這便是你我能做的了。”其他的,不用太費心,實不足為慮。
桐桐:“…………”也對!總共才一千多萬人口,這其中貴族才占多大比重。六國加起來,識字人口能有多少?
四爺提醒她:“有這時間琢磨有的沒的,你想想魏國之危怎麼解吧!”
趙之後必為魏,而魏國的結局是什麼呢?是水淹大梁城,魏國不得不降!
大梁乃魏國之都城!任何時代,都城都是人口聚集區。
桐桐坐起身來,有些撓頭。
秦國選用水淹之法,那必定是魏國抵抗極為強硬,死活不降,才不得不行此舉。
然則,水淹之法,能不用便不用吧。
第二日她入宮,嬴政與朝臣正議事。
趙國之戰,戰便戰吧,秦朝堂之上,已然將視線挪開。
滅趙,早晚而已。
下一步,魏國當在計劃之中。
李斯指著魏國之地,笑道:“此國,東敗於齊,西敗於我大秦,喪地七百餘裡。南,亦非楚之對手。”
尉繚附和:“廷尉所言極是!然亦不能小看此國。魏國,畢功高之後,用李悝變法,此乃諸國中首變法之國。
賞耕種,興水利,用武卒製,北滅中山國,西取我秦國西河之地,曾一躍成為天下最強諸侯國。
彼時,魏有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等諸多大才,魏國得以開拓疆域,為中原之霸主國。”
他提醒道:“秦國獻公、孝公與商鞅之變法,儘皆以魏國變法為參照。”
桐桐默默點頭,也是魏國的魏文侯第一個把儒家提到了極高的高度,以收取士子人心。可以說,魏國強盛之時所施行政策,對後世影響極大。
李斯反駁說:“昔年強盛者,不知凡幾。”
嬴政垂眸不成言語:昔日強,他日弱,乃常態。那是否可以預言,今日之強秦,他日亦不負存在?
他繼續說起了魏國:“魏國昔年稱霸天下,也曾欺我秦國,殺我秦人,掠我秦地。自孝公始,我秦國變法圖強,隻一戰便大敗魏國,使魏由強而弱。然,魏國雖弱,恨秦之心絲毫未弱。此國,該如何取,可有良策。”
王齕點了點衍氏:“此地已歸我大秦,自此一役,魏人如驚弓之鳥,見秦軍便聞風喪膽。臣以為,此一戰,不難。”
李信手指大梁:“臣以為當出兵圍困大梁!大梁臨近大河……”
桐桐跟著看輿圖,大梁便是後世的開封,大河指的是黃河。這是說,大梁是黃河邊的大城。而後呢?
李信的手指順著河道:“我軍圍困大梁,大梁便為孤城。城中物資短缺,必撐不久!而我秦軍則不同,我們有補給,且運輸便捷。我軍之糧草可從渭水碼頭浮擼而下,入黃河,順水運至大梁。”
渭河乃黃河支流,入黃河之後,正好水流為自西向東。
而秦在魏國的西邊,大致方位就是陝西在河南的西邊,這麼一個方位。
走水路,正好順流而下,運輸確實極為方便。
李信說著,就看向大王:“魏若不降,那便長久圍困。此困之下,一旦攻城,必可一戰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