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但行前路(84)三更 但行……(2 / 2)

‘長孫氏’緊緊的抱著丈夫,她的眼神看著外麵,此時,她的孩子在不遠處的廊廡下,不知所措的看著這裡。

劉文靜被殺了,這是給秦王府的警告。

秦王若死,這府裡還有誰可活?

‘長孫氏’眼圈紅了,卻倔強的沒有落下來了。她像是抱著孩子一般的抱著丈夫,輕輕的哼唱起了歌謠。

他安靜了,睜開眼來,看向妻子淡然的臉。

妻子沒有看向狼狽的他,隻看著外麵的孩子,輕輕的說了兩個字:“妾在!”

‘秦王’身上是妻子的溫度,再看看尚在稚齡的幼子,緩緩的閉上眼睛,眼裡再無一絲掙紮之色。

辛導長籲了一口氣:不管是夫妻感情的變化,還是父子兄弟之間的情感變化,不用台詞,全在他們的情緒裡。

也正是因為這一場情感的鋪墊,在後來李世民平定天下大部,聲望日隆之下,他的兄弟不容他,要殺他的時候,他再沒有太大的情感波動,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先發製人。

這一場對長孫氏來說,也是重頭戲。

這一年,她也才二十五歲。

玄武門之變,長孫氏是深刻的參與者!她從來都不是這一場大變局的圍觀者。

這樣的事情,在未發之前,是機密中的機密。

但她知道。

出這個主意的人是房玄齡,而此人出身文學館。是長孫氏常年打交道的人!

玄武門之變這裡,桐桐和四爺跟馬編劇反複去考據史書,還是決定改了其中的一些細節。

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是怎麼準確的知道李淵要在海池泛舟,且身邊隻有一百餘侍衛的?他的消息途徑是什麼?

宮裡對他猜忌頗多,而來往宮廷,不管是李淵還是後妃都不能拒絕的長孫氏隻怕才是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人。

也就是說,長久的侍奉內宮,彌合於宮裡的關係是真,但處處小心謹慎,但凡有機會就收攬人心,搜集各種消息,也是長孫氏能辦到的。

畢竟,李淵成為了太上皇了,有段時間對李世民不假辭色,卻對長孫氏從無二色。可見,長孫氏在這其中都做了什麼。

她可能隻是出於自保的原因,但四處與人交好,就是能擴大信息網,這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玄武門之變,她就是參與者之一。

世人都說皇後賢德,可她要是世俗意義上的賢德,那就該勸諫丈夫做個忠臣,而不是造反。

《舊唐書》的記載是:及難作,太宗在玄武門,方引將士入宮授甲,後親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這是說皇後一身戎裝的去玄武門慰勉。

由此可見,玄武門之變,晝夜之間的事,她就是參與者。

所以,原來的在家等著,夫妻倆見麵的場景就得改,當初試過的那場戲就不行。

而今,這場戲改了。

長孫氏一身戎裝的騎在馬上,她出身顯赫,又是將門之後,自然是能禦馬的。

她騎在馬上,跟丈夫作彆。

周圍都是將士,不能說任何一句喪氣的話。

‘秦王’看著她,她笑了:“妾等王爺凱旋。”

武將需得衝鋒,文臣在後方想著怎麼善後。長孫氏一直跟文臣在大後方,從不曾遠離。

直到天亮,喊殺聲漸歇,光撒了下來,照在了她的臉上。她才抬起頭來,慢慢的走了出去。

她登上了玄武門,在上麵見到了負手而立的丈夫。

他,即將成為天下之主。

男人伸出手,看著她。

她緩緩的將手遞過去,兩隻手緊緊攥在一起。沒有歡欣鼓舞的亢奮,沒有劫後餘生的欣喜,隻有無儘的沉重。

此時,天下初定,人心不穩,天災不斷,突厥崛起,而此時,皇室傾軋,這會帶來什麼後果呢?

若是天下再亂,該當如何?

當日平天下乃救天下,而今爭天下卻要再將天下推向危險的邊緣嗎?

此時,二十八歲的李世民不知道這個答案,而才二十五的長孫氏亦不能知道這個答案。

自此,天下重擔在一人之身。

李世民遠眺,沉默著。

長孫氏沒有說話,她也不知道等待她的將會是什麼,她要麵對的又該是什麼。

她想:他也一樣吧。

於是,她像是以前一樣,抱著他的胳膊,靠著她,也給他靠,然後輕聲說了一句:妾在。

“哢——”辛導緩緩坐下,這個處理牛了!

劇本上寫的是夫妻相攜站立在玄武門城牆之上,俯瞰城下。

城下有屍體,城下有被誅殺的李世民的兄弟……可他們的處理不是這樣的,他們眼裡的城下是無邊的江山。

在江山社稷之下,已然發生過的事便那麼的微不足道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