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記仇(2 / 2)

(從漢朝記仇到宋朝[看]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不斬樓蘭心不平。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樓蘭,好聽,順口,押韻,典型,知名度高[看])

(樓蘭:老子當初為什麼取這個名字)

(樓蘭背刺了漢一次,幾千年來,曆朝曆代都要斬它[捂臉])

(能被寫詩罵算有點實力了,好多小國家名字都沒留下[看])

網友C:上學時隻說李世民“天可汗”的稱號,沒有展開說,讓我一直以為是因為和周邊民族友好相處得來的[不失禮貌的微笑]

回複

(啊,難道不是嗎[無辜])

(唐朝確實和周邊和睦相處啊[狗頭])

(唐朝曾攻入拉薩,焚燒了吐蕃宮殿,唐代史官壓根沒記載,這件事是吐蕃記錄的[微笑])

網友D:咱們講的就是一個師出有名,敗仗不得講仔細點,讓後世子孫鯊人不用愧疚。

——————

啊這……

各時空的史官們更是覺得委屈。

後人不要瞎說啊,他們哪裡沒記錄勝仗了!!!

那些重要戰役的分析記錄也沒比敗仗少呀。但華夏曆史淵遠,若什麼都要記上一筆,當成日記一樣,那不是沒完沒了,當然要選重點來寫呀!

翻一翻史書,華夏幾千年來,多少精彩紛呈,絕處逢生的漂亮戰役,這對後世又何嘗不是一種鼓舞。

隻不過,相比於勝利,失敗更該謹記,隻有銘記那些屈辱,才更有前進的動力。

知恥而後勇,史官們覺得,敗仗更該詳記才是。

或許,這就是後世課本中,對於那所謂的近代如此多筆墨的原因。

……

一些人聽著天幕這樣說,嗬嗬一笑。這麼一說,好像確實如此啊,看看天幕的視頻就可見一斑了。

什麼靖康恥土木堡,被念了多少年,到後世了當時的皇帝還逃不過挨罵的命運呢!

哪怕報仇了還時不時拿出來念叨警戒,甚至那樓蘭……

一些文人露出了不失禮貌的微笑。

《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扡泥城,去陽關千六百裡,去長安六千一百裡。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

樓蘭後來改名為鄯善國,遷都扡泥城,向漢稱臣,其原都城樓蘭城則被漢軍控製。

《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

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有著整齊的街道,市場熱鬨,雄偉的佛寺、寶塔。

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

直至公元4世紀之後,樓蘭國突然從曆史的書籍上消失。

漢初,管理西域諸國的匈奴官職叫“僮仆都尉”,當時的匈奴將西域各國當仆人來對待,地位極其低下。

建元三年,劉徹準備實行“遠交近攻”的戰略,派使者張騫遍訪西域三十六國,尤其是想同位於中亞的大月氏結成聯盟,欲東西夾擊匈奴。

由於當時西域被塔克拉瑪乾沙漠和白龍堆沙漠分為南北兩個部分,而樓蘭就位於前往兩條通道的樞紐之地,因此,樓蘭既是亞歐文明的交彙之地,更成為漢朝與匈奴人必爭之戰略要地。

匈奴自然不會眼睜睜看著漢與西域的關係逐漸加深,常常與漢使者、商隊發生摩擦。

元封二年,樓蘭和姑師在匈奴王的授意下,派出部隊截殺了漢使團,切斷了“絲綢之路”。

劉徹知道後,怒不可遏。

元封三年,他派趙破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