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過的心情有些複雜。
他並非吝嗇之人,卻對父親即將贈予梁師成的這套墨寶深深不舍。
這套墨寶對他父親而言,意義非凡,承載了太多的情感與回憶。
今年元宵夜,蘇軾仰望蒼穹,突然湧起一股難以名狀的情愫。
他虔誠地向天禱告:“吾誓不做海外人,近日頗覺有還中原氣象,今日默寫最得意的八篇賦,若一字不錯,即有北還之望。”
隨後蘇軾洗硯焚香,凝神專注,揮毫潑墨,八篇名賦一一寫就,居然一字不錯。
那一刻,蘇軾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激奮高呼道:“吾歸無疑矣!”
果然不久之後,命運之神似乎聽到了他的禱告,官家傳旨召喚。
然而,對於蘇過來說,那套見證了父親北歸希望的墨寶,卻成為了難以割舍的情感紐帶。
蘇軾輕輕一歎,聲音裡帶著無儘的滄桑和感慨:“過兒,去吧。為父蹉跎半生,能拿得出手的,也就隻剩下手中這幅筆墨了······”
蘇軾心中再次湧起一股深深的愧疚。
從某個角度來看,他確實耽擱了三兒子的前程。
蘇過放棄功名,陪父貶謫,默默伴他一路,所有起居飲食,生活所需,都是他一手承擔。
知子莫若父,反過來,知父也莫若子。
與父親相依為命的蘇過,深深理解父親的痛苦和無奈,他知道,如果他不舍這幅墨寶,隻會讓父親更加愧疚。
於是,蘇過取出那幅書法,遞給梁師成。
“大人墨寶,孩兒將收為家傳寶,子子孫孫流傳下去······”
梁師成接過書法,仔細端詳後,喜極而泣,全然忘了他是個太監,不會有子子孫孫。
此後,梁師成留下了一些銀兩,含淚拜彆。
他剛轉過身去,蘇軾卻突然喚住了他:“且慢,老夫寫一封信給章子厚,你務必親手交給他。”
言罷,蘇軾提筆疾書。
“某與丞相定交四十餘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所增損也······書至此,困憊放筆,太息而已······”
蘇過與梁師成站在一旁,看著信紙上的筆跡,心中不禁湧起一股股酸楚。
前半生知己,後半生一言難儘。
相愛相殺四十餘年,一封書信泯儘一世恩仇。
大人心中,一切都是浮雲。
······
儘管趙煦每日忙碌得幾乎喘不過氣來,但當他看到那些精心籌劃的事務逐漸步入正軌,內心便由不得泛出一股濃鬱的滿足感。
孟鉞負責的報社一炮走紅,報紙一經發行,迅速在民間引起廣泛關注和讚譽,銷量節節攀升。
元符觀的道士們被他赦免死罪,搖身一變成為科研人才,在劉混康率領下,組成一支充滿創造力的科研團隊。
大宋的鋼鐵質量尚顯粗糙,趙煦給他們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實驗煉製出優質鋼鐵。
先用隔絕空氣加強熱,製出高品質焦炭,進而用高爐煉鐵、轉爐煉鋼等技術提煉鋼鐵,這些理論對於前世理工男趙煦來說,一點都不難。
道士們鉚足勁頭鑽研,以報聖恩。
改良後的青苗法開始在三個路試行,嚴禁高利貸的法令也下發到全國各地。
吳居厚奉命進京,專門負責和監督這兩個政策的實施情況。
青唐地區的殘餘吐蕃勢力已被肅清,宋朝在這片土地上設置了河州、煌州、鄯州等州縣,選派了一批精明強乾的官員前往治理。
並遷移了部分百姓,同時派大軍駐守,而且對有功及陣亡的將士予以嘉獎。
種浩、折彥質、楊震、姚平仲、楊可世等十位邊關將領已抵達京城,然而趙煦並未給他們安排具體職務。
空閒時,就召集他們詢問邊關之事,以便更深入地了解邊境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