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臣們各抒己見,從當前的整頓,到長遠的治理,無一遺漏。
趙煦靜靜聆聽,邊聽邊思索。
如何整頓寺廟,他心中早有溝壑,待眾人諫議告一段落,他心中的溝壑已然補充豐滿。
現在已勾勒成一幅宏偉的藍圖。
“整頓寺廟之事,確實有點棘手,卻也不用太過擔憂······”
趙煦緩緩開口道,“隻要我們有詳實而嚴格的規劃,便能杜絕曆史上那種極端局麵重現,重蹈覆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眾人清楚,趙煦口中的極端局麵,就是曆史中幾次滅佛行動。
佛教在南北朝時達到鼎盛,北朝第一個王朝北魏便有三萬多座寺院,僧尼人數更是高達兩百多萬。
這是個十分駭人的數字,任誰都會咋舌。
當時北魏總人口不過三千多萬,卻有兩百多萬僧尼不事生產,不納賦稅,拖朝廷的後腿。
這樣的景象,就是傻子都會為國家的未來擔憂。
如同巨石壓頂,北魏皇帝拓跋燾終於采取極端行動,發動了聲勢浩大的滅佛運動。
一刹那,全國齊喊殺光頭。
有壓迫便有反抗。
滅佛的決策激起了僧尼的強烈反抗,他們數次聚眾起義。
雖被朝廷派兵平息,卻也拖垮北魏國力。
這也為北魏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而後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期間,這種情況依舊沒有得到改善。
大量的僧尼依舊占據著國家的資源,嚴重影響到北周的兵源和稅收。
宇文邕深知,不改變局麵,隻有死路一條。
於是,他再次發起滅佛行動。
佛教的浩劫再次來臨。
到了唐朝,佛教逐步轉變為帝王的政治鬥爭工具,他們利用佛教的影響力,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故而佛教在民間廣泛傳播,聖僧頻頻出現。
因而也有了“天下之財十分,佛有七八”之說,佛教也再次成為朝廷的眼中釘。
唐武宗李炎很不爽,他玩了把最大,也是最狠的滅佛行動,可以說是所有宗教的浩劫。
他不僅滅佛,順便還把摩尼教、回教等一係列宗教一鍋端,最終二十六萬僧尼還俗,補充勞動力,增加朝廷稅收。
趙煦深思熟慮道:“整頓寺廟,如同編織一張精密的網,得分步進行,還要環環相扣。”
“首先要痛擊寺廟放高利貸的行為,這是寺院敗壞的根源之一,必須將此事公之於眾,在報紙上曝光。”
“對僧尼來說,這就是他們的罪責,膽敢反抗,就地鎮壓,用他們的血來洗刷對佛的玷汙。”
“對信徒們來說,就是幫他們弄清楚寺廟背後的陰暗,從而消除他們心中的疑慮與芥蒂,這對朝廷非常有利。”
宰臣們頻頻點頭,順便拍了幾下龍屁。
“其次便是對寺廟僧尼進行嚴格的考核。沒度牒者,堅決驅逐出寺,回原籍從事勞作;考核不合格者,沒收度牒,驅逐還俗。但這一步,我們必須謹慎行事,不可過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