彆院(1 / 2)

今日的主菜是鐵鍋天地鴨,以莊子上養的麻鴨為主料,配上蔥段、香菇和豬肉,煲上幾小時而成,肉質香嫩肥美。曦月特意吩咐木匠做了現代吃火鍋那種中間開圓洞的桌子,上主菜的時候便連著鐵鍋一起放下。

侍候的大廚又在鍋邊貼了一圈燒餅,利用鐵鍋的餘溫烤熱,還能吸收鍋裡咕嚕滾燙的湯汁,更添一分美味。

黛玉從沒見過這樣的吃法,她好奇的問道:“這是什麼餅?為什麼要這麼做?”

旁邊的嬤嬤笑著回答道:“回小姐的話,這是咱們鄉下小吃,黃橋燒餅,裡頭的餡料是火腿、肉鬆、蝦米、香腸等,這麼做主要是圖省事,鄉下多糙人,就著爐溫就把餅烤了。”

曦月笑道:“這又不在府內,沒那麼講究,我就想著咱們也這麼試試。”

徐太醫伸出筷子給餅翻麵,懷念的感歎:“我小時候也這麼吃餅呢,一大家子圍著爐子,不過隻是普通的餅,沒這麼豐富的餡料。”

不過一會兒,這燒餅就能吃了,烘烤後外黃裡軟,有一點焦黃但不糊,蔥香和鮮香一點點漫出來,叫人食指大動。

旁的小菜也一一上桌。

首先是雞汁煮乾絲,可以看出刀工相當不錯,豆腐絲雞絲火腿絲銀魚絲筍絲都一般粗細,湯裡還有蝦仁冬筍木耳豌豆苗魚翅海參等提味,鮮的能讓人把舌頭都吞下去。

然後是一些粥點,有道桂花糖藕粥,整碗粥呈晶瑩剔透的淡粉色,上頭還有淺金色桂花花瓣點綴,黛玉一看就喜歡,用了整整一盅。

曦月不太喜歡這甜過頭的,反倒青睞農家自製的鹹鴨蛋,敲開一個,裡頭蛋黃金紅色,細沙有油,醃製水平相當不錯。

最後便是蔬菜與湯點了,兩小筐山泉水洗過的薺菜與青菜放在桌邊,想吃的時候直接往旁邊小火爐煨著的黑鬆露冬筍燉雞湯裡燙一燙,新鮮又爽口。

這一頓都不免有些吃撐了,徐太醫便提議說一起散步消食,一個時辰後便能去泡溫泉了。

四人從前院左邊的觀雲樓開始逛起,如果說後院主要是以花木和池水為景觀,前頭就主要是庭園和山石為主了。曦月前世小時候都在鄉下山裡,讀大學又一頭紮進曆史係,整日埋頭於大部頭中,根本沒怎麼出來旅遊。如今難得有機會觀賞最頂級的江南園林,還是自家的,自然心情愉悅,看得入迷了。

不知何時,徐太醫走到她身邊,和她聊起了人參分根培育的話題。他們從前在太醫院就是舊識,那時候也一道研究過天麻的人工培育。

但曦月有點愣住,這時候來找她討論這個?他們散步是男女兩兩分開走的,徐太醫過來她這邊,豈不是林海一個人?這是老爺子又頑皮了不想理人了嗎?

徐太醫接著提出他曾經試過的幾種分根方法,卻暗中給曦月眨眨眼睛,又瞥了黛玉一眼。

曦月嘴上的回答不停,腦子裡卻有點宕機:徐太醫不會是想說,他們兩走一塊,讓黛玉去和林海走一道吧?

這年頭的女孩子,七歲以後連父親都是不常見的,黛玉自從六歲那年去京城後,更是疏於與父親相見相處,還是她進門後要求每日一起用晚膳,才能常常見到父親。

不過也僅限於此了,書香門第的規矩,食不言寢不語,交流是幾乎全無的,飯後能有一兩句關懷都是林海那日心情好。

不過這確實是個好主意,都是醫生,徐太醫肯定也明白,林海最大的問題是心態,這是希望他和乖巧可愛的獨女多處處,好改換心情。

曦月於是也意會的一笑,低頭對黛玉小聲說道:“好玉兒,我和徐太醫聊的這些對你來說也太無聊了,去和你爹爹一道吧?他一個人走多孤單!”

說著不由黛玉反應,便把她往前頭推了過去。

黛玉還沒反應過來便被推到林海身側,這是如何發生的?上一次與父親這麼親近的單獨相處,還是三四年前父親教她讀書或者考校功課的時候,重回揚州之後,是再沒有過的。她是極想與父親親近的,也感激徐爺爺和太太的體貼,可卻不知道要和父親說什麼。

林海也有點無措,和年幼的女兒能說什麼?從前倒是能問問功課,可黛玉在京城裡大概率是沒法像從前在家那會,有探花父親和進士先生教導的,回揚州以後也還沒來得及重新去上學或者物色先生來家裡授課。他總不能和黛玉談論衣裳首飾吧?

沉默著走了好一會,黛玉鼓起勇氣率先開口道:“爹爹,我從不曾知道家裡還有這等精致的園子,剛剛這一處就頗有‘層樓疊榭侵雲起’之美。”

林海聞言,笑著答道:“這是你高祖父時就修建的園子,後頭幾代都擴建整修過,才有這等規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