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二師破宛(1 / 2)

輪台國慘遭血洗,讓遠近的西域諸國,聞風喪膽……

貳師將軍李廣利血刃輪台,讓大漢鐵甲雄獅的生猛威武和冷酷心腸,淋漓儘致地展現出來,李廣利也硬是一戰成名!從此往後,但凡漢軍所遇的西域諸國,都是畢恭畢敬,開門迎接,著急忙慌補給後勤。貳師將軍李廣利一手按刀,一手掐腰,威風凜凜,派頭十足,舉手投足間彰顯著大國大將,不同凡俗的風範!

輪台王國這個沙漠之中的綠洲,亡國以後,遠在長安的皇上,已經開始盯著這塊土地,謀略這塊萬裡沙疆中的綠洲,作為新的版圖中的戰略要地,所需承擔的使命和作用!

輪台王國的位置向東可控鐵門關,同時還可以西顧絲綢之路北線的位置。大漢最終在建製“西域都護府”時,精心選址在了輪台故地。對於大漢來說,治理西域的重點始終是在外交手段的運用上的。在西域國家縱橫馳騁,讓他們的人力、土地、還有其他資源,一律都為漢朝所用,西域的長治久安繁榮昌盛,才是最終的目的。

在輪台王國被攻滅後三十年,漢朝又允許那日屠城之後所剩餘的輪台遺老遺少,重新在西域都護府的周邊,建立了“烏壘國”。隻是這時的烏壘,人口已經縮減至了一千多人,和往昔的一萬四千人的都城相比,完全是兩副模樣。也完全不會對大漢造成新的軍事威脅了。

太初元年夏天,在對匈奴作戰中,浞野侯趙破奴的軍隊遭遇意外,折損二萬餘人。消息傳來,漢廷大驚。文武官員議論紛紛,一致薦言,希望調回攻打大宛的軍隊,集中力量,全力以赴對付匈奴。

皇上卻認為既已出兵討伐大宛,如若大宛這樣的小國都打不下來,像大夏那樣的國家,將會逐漸瞧不起漢朝。大宛良馬沒有了來漢朝的路徑,烏孫等國家也將更加肆無忌憚,隨便為難漢朝使者。如此下去,豈不遺笑天下。

為了穩定軍心,以免動搖大家的信念,皇上懲治了議論攻打大宛尤為不當的鄧光等人。

大漢從皇上到前線士兵,需要齊心協力,勠力同心,力破大宛!

貳師將軍李廣利的軍隊一路向西,終於到了大宛王城外。

大宛王國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正西,去漢可萬裡。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有葡萄酒。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屬邑大小七十餘城,眾可數十萬。其兵弓矛騎射。其北則康居,西則大月氏,西南則大夏,東北則烏孫,東則於田。於田之西,則水皆西流,往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鹽澤潛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國。而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鹽澤去長安可五千裡。匈奴右方居鹽澤以東。至隴西長城,南按羌,隔漢道焉。

現在這座讓很多人費神勞心的大宛王城就在眼前,而此時能夠跟著隊伍一路前行的大漢兵士還有三萬多人馬!儘管大家衣盔不整,旗幟淩亂,兵士麵帶疲憊,但是大家看到大宛城,馬上一個個歡呼雀躍,喜笑顏開,摩拳擦掌間,躍躍欲試!

貳師將軍李廣利來到陣前,大聲喝道:大宛賊寇聽真!我乃漢家貳師將軍李廣利,特來為我大漢使者左玉良報仇雪恨!汝等賊寇,蠻蒙未化,我大漢使者前來友善,卻遭汝等毒手!這血海深仇,豈能不報!識時務者快點投降,我大漢皇上也許會給你們一條生路!頑抗到底,那輪台王國舉國滅國,就是你們的前車之鑒!

大宛王國毋寡望到漢軍到來,從驚慌失措中定下心神,想想當初不是自己的一意孤行的貪念,也不至於今天的刀槍相見。但是一切都為時已晚,隻能硬著頭皮,命令兵士出城相戰。

兩軍一陣交鋒,大宛王國的兵馬眼見漢軍人多勢眾,一個回合下來,膽就被嚇破了。趕忙退縮到城裡,緊閉城門,堅決不出!任漢軍罵陣,罵破嗓子,氣斷腸子,一概不予理會!

大宛都城人口眾多,卻苦於沒有水井,飲用水源皆需從城外以渠引進。貳師將軍李廣利下令懂治水的工匠將大宛城池的水渠截流改道,不再流經大宛城。大宛城沒有了水源,人人渴死乾死難受死,也就是十天半個月的事情!看你們能有多大的能耐,多少天不喝水!多少天變成人乾兒!

城中更加恐慌!人心終日惶惶,不知如何是好?!

貳師將軍李廣利攻城四十多天,攻勢也不急迫,攻城和攻心同步。大宛城的人人自危!大有朝不保夕的感覺。大宛王國的一些王孫貴族,還有一部分官員,一致商議:漢朝之所以來攻打大宛,裡外三層圍困,是因為我們國王毋寡,隱藏了好馬,並且殺害了漢朝使者左玉良。如果殺掉國王毋寡並獻出好馬,漢軍之圍當可解脫。即使不解,再奮戰而死,也為時不晚。

大家最終表決決定,獻出國王毋寡的頭顱,以及大宛王國的名馬,才可能挽救危難中的大宛王國。

合力共謀,眾大臣一同誅殺了大宛國王毋寡。

大家選派代表,提著毋寡首級,牽著國王毋寡的坐騎一腚青,去見貳師將軍李廣利,說:“漢軍不要攻打我們了,我們把好馬全部拿出來,任憑你們挑選;並且供給你們糧食。如若漢軍不同意,我們就殺儘好馬,大漢將一匹好馬都得不到!並且我們也將與城共存亡!

貳師將軍李廣利細細思量,這毋寡人頭已經得到,而且大宛名馬也可以隨心挑選,皇上的心意看來都滿足了!現在我漢軍勞師遠征,其實已是強弩之末,再打下去,誰都沒有好果子!如果真的把大宛人逼急了,來個魚死網破,那可就不妙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