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拳都帶上自身體重?”王梓軒心中驚訝,神色卻是淡然。
王梓軒這一問,有意向他證明武術強大的劉佳良一下打開了話匣子,“是啊,衝拳就是將自身體重打入對方身體來增加威力,譬如你練的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力’,但‘不用力’是指不用身不鬆而發僵的拙力,而是靠意領身隨。也可以講‘用意用勁’,在太極中這種勁實際就是棚勁,伴隨行拳始終,叫做棚勁不丟。棚勁飽滿便覺氣足勁整,便是整勁。太極拳強調:‘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這便是一動全身動的整勁表現。”
王梓軒不著急下車了,問道:“那怎樣才能形成整勁?練成明勁。”
劉佳良道:“要出整勁,就要把握‘五弓’,何為弓,人體是由許多個大大小小的骨頭組成,之間的連接,成為關節,關節之間除了有肌肉,還有連接關節之間的肌腱,用手摸一下腳踝後側,可以摸到一根硬硬的有彈性的東西,腳後跟的這根,我們稱為根腱,這種叫做肌腱的物質,是貫穿我們肢體起始的,也就是弓的弦。”
“雙臂弓的弓稍是兩手和兩肩關節,弓把是大小臂,弓背是肘部,肩關節與手跟之間是無形的弦;雙腿弓的弓稍是兩腳和兩胯關節,弓把是大小腿,膝是腿弓的弓背,胯關節與腳跟之間是無形的弦;練太極拳含胸撥背,塌腰下坐,後撐命門,尾閭中正,尾椎內收。這樣,腰椎外凸,就具備了五張弓中最重要的一張弓,既身弓。”
“武術訓練,說白了就是使身體產生彈簧的勁力,整個身體像弓,為了使身體的重量參與到打擊中來,就如同身體的重量掛在手上進行打擊,而產生穿透性的勁力,練拳要明理,高深的拳論,才會讓武者越走越遠,正確的方法加上數量的累積而形成質變,才可以有所成!”
“想要‘練弓’首先便要撐筋拔骨,這也是傳統拳練習的第一步驟,但就是這最初的一環,限製了很多武術愛好者的進展,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便是從這一步開始的!假傳之法不止會讓人苦練無用功,甚至把自己給活活練死,這就好比運動健身,有人負重爬樓梯來鍛煉身體,結果練出滑膜炎,成了殘疾。”
“這主要是對自己的身體結構不了解導致的,關節是每個人賴以運動的關鍵所在,人體的骨與骨之間,並非簡單的連接,是由具有彈力的肌腱連接,如同皮筋具備一定的拉伸力,繃得越緊產生的彈力就越大,撐筋拔骨的練習過程中,我們將骨節拉開縫隙,使連接骨頭的大筋產生彈力,肌肉是鬆緊交替產生爆發力,大筋是緊中緊,越緊產生的崩彈力就越強。”
“開始可能打開的關節是微弱的,但隨著數量的累積,大筋彈的感覺會慢慢增強,逐漸能打出砰砰的聲音,這就是所謂的‘筋骨齊鳴’,有了這種聲音之後,就順著聲音去打,調整動作,內行不用看,聽聲音就能知道拳打的對不對,就是這個原因。”
王梓軒若有所思道:“恐怕撐筋拔骨並不容易練成吧?”
“老弟果然天賦奇佳,講到了點子上,在撐筋拔骨的過程中,要主動將全身的大筋繃起,手指和腳趾是大筋末梢,如同皮筋的兩端,必須將兩端拉起拉緊才能產生彈力,當我們掌心內含,手指張開崩起,並保持張力,同時腳趾抓地,全身關節自然掙開,節節貫通,做到筋骨的連,大筋的繃,在這樣的前提下,練習撐筋拔骨,才能有所收益……”
王梓軒正聽到關鍵之處,劉佳良卻不講了。
“這本八極拳譜你很想看?”王梓軒打量他道。
“當然。”劉佳良正色道。
“怎樣整勁?”王梓軒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