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治天下(三)(2 / 2)

大元朝的紙幣叫做寶鈔,通行的寶鈔形狀為長方形,一般長25-26厘米,寬16-18厘米,版麵的四周是花邊。上方從右到左印有“××通行寶鈔”,正中為數額,有一貫、貳貫、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不等。下方印有印鈔的單位,職官名稱,發行年、月、日及者處死等警告語。看到這大家是不是有些麵熟?不錯,大元朝的寶鈔對明清流行的銀票,以及當前世界各國的紙幣都有重大影響。

寶鈔在大蒙古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到了忽必烈建立大元之後建立了完善的印發、使用管理製度,大元朝的寶鈔主要是銀本位貨幣,在發行之初極大便利了世界貿易往來,促進了元朝經濟的繁榮。

關於忽必烈為何要強力推行寶鈔作為流通貨幣,有這麼一個傳說。說是在忽必烈建立大元之後,也想仿效宋朝以銅錢為主要流通貨幣,但有大臣勸阻他說:“銅錢乃華夏陽明政權之用,我們起於北方草原地區,屬於幽陰之地,不能和華夏陽明之區相比,我國適用紙幣。”忽必烈覺得有理(大家理解一下,封建社會迷信這玩意兒很有市場),便決定用紙鈔而不用銅錢了。

傳說歸傳說,不過忽必烈為了紙鈔的流通是下了大功夫的,在各路設立“鈔券提舉司”壟斷貨幣發行,以維持紙幣信用;同時頒布《至元寶鈔通行條畫》詳細規定紙幣製作,發行,流通和偽造處理的方法等。

為了支持紙幣在全國推廣,忽必烈在賞賜有功勞的大臣和發工資的時候,一半給糧食,一半就給紙幣。

大臣:“陛下,不要紙幣行不行啊?“

“行啊,你是大好人,邊軍還等著軍餉呢,我替他們謝你慷慨了。”又省了一筆開銷,忽必烈很高興。

“不是陛下,臣想要銀銅。”

“那可沒有,你到底要不要?再不識相就把你關起來,你這是看不起朕啊。“最後不要都不行。

雖然發行紙鈔忽必烈采用的是強製手腕,但是在大元朝用紙幣兌換金銀也是允許且很方便的,大元朝在各路遍設平準庫,專門負責這事,兌換比例也是明碼標價,當然收點手續費也是理所當然的(百分之三)。

紙鈔相較於金銀的優勢在於,便於攜帶,隻要保值,流通起來比金銀更招人喜歡,因此在元初紙鈔是很有市場的,至於到了後來爛大街,以至於出現了以物易物的情形,這個後麵再講。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