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日早晨,李隆基在上陽宮開朝聽政。
文武百官各就各位,依次上奏時政要務。
侍中左丞相源乾曜奏曰:“啟奏陛下,於闐王尉遲眺,前番求親不成,暗中勾結突厥,鼓動西域諸國,圖謀反叛天朝。安西大都護杜暹探知消息,故發兵征討,斬殺尉遲眺,誅滅其黨羽數百人,另立於闐王,特上報朝廷。”
皇帝微笑道:“杜將軍文武雙全,安定西域,深得民心,乃朕之肱骨也,翰林擬旨,召拜杜暹為右丞相,授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群臣臉色微變,暗暗吃驚不已。
前期,張說被人彈劾徇私舞弊下台了,天子念及往日功勞,赦免其罪,令他在集賢書院專修國史,相位空缺。
近期,朝堂宰相之位,成為王公大臣爭取的焦點,可是一直沒有結果。
不曾想到,讓杜暹上台了,眾人有喜有憂。
侍中左丞相源乾曜又道:“陛下,微臣年事已高,身體抱恙,唯恐出現差錯,已然不能勝任,請求辭官歸隱,望陛下另請高明。”
皇帝不舍道:“源愛卿是五朝元老,為國鞠躬儘瘁,朕多蒙教誨,怎忍舍離?既然愛卿身體有恙,且卸下丞相之職,安心修養,隱於幕後,也可為朕分憂。”
“謝主隆恩。”
源乾曜無奈,隻好如此了。
禮部尚書蘇頲出班奏曰:“陛下,突厥可汗、契丹王、奚王,再次獻禮,誠心求親,盼望聖主恩準。”
皇帝沉吟片刻,命曰:“選宗室外甥女二人封為公主,擇日下嫁契丹王、奚王,至於突厥可汗,時有不臣之心,放縱部下,侵擾邊疆,如此反複無常,暫且彆論。”
群臣齊聲道:“陛下英明。”
兵部尚書蕭嵩奏曰:“陛下,邕州賊獠首領梁大海、周光等,據賓州、橫州等反叛作亂,侵占州縣城池十餘處,燒殺搶掠,甚是猖獗,地方州府兵少,奏請王師鎮壓。”
皇帝怒曰:“蠻夷土著,不服教化,遣驃騎大將軍楊思勖,統兵十萬討之,務必剿滅叛軍。”
“陛下聖明。”
群臣高聲回應。
“陛下,後宮無主,嬪妃失控,宜早做決定,立趙麗妃為皇後……”
“此言差矣!趙麗妃出身低微,豈能服眾,劉華妃身份高貴,素有賢德,宜立為後……”
“非也非也!武惠妃雍容華貴,蘭心蕙質,頗具六宮典範,她才是最佳人選……”
文武百官又奏起立後之事,眾說紛紜,爭論不休。
有很多大臣支持趙麗妃,也有不少大臣支持劉華妃和武惠妃……
皇帝眉頭微皺,感到有些頭疼。
這時,刑部尚書韋抗上前一步,顫聲奏曰:“陛下,太原府尹張孝蒿上奏,抓到一個大膽狂徒吳子嶠,自稱是趙麗妃的……”
李隆基納悶道:“是什麼?”
刑部尚書韋抗汗流浹背,跪在地上戰戰兢兢說道:“微臣原不敢說,可是有不少人知曉此事,微臣職責所在,萬萬不敢欺瞞陛下……”
李隆基不耐煩道:“你直說吧,朕赦你無罪便是。”
刑部尚書韋抗稍為安心,硬著頭皮說道:“那該死的狂徒說,他是趙麗妃的老……老相好,狂言太子是……是他兒子。”
“什麼?”
李隆基拍案而起,憤怒咆哮,目眥欲裂。
嘶!真是膽大包天啦!竟敢給皇帝戴綠帽子?
文武百官瞠目結舌,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氣。
一陣‘撲通撲通’之聲,朝堂上所有人都跪倒在地,齊聲喊道:“陛下息怒……陛下息怒……”
李隆基麵色鐵青,氣得七竅生煙,竟然還有這等亂嚼舌根的狂徒?
何其大膽!千刀萬剮,誅滅九族,也難消心頭之恨。
顯而易見,這是陰謀!這是陷害!在趙麗妃身上潑汙水。
李隆基身為當事者,對趙麗妃知根知底,自然不信這些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