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旻將軍臨危受命,拿著虎符前往城外調遣大軍,一時半會也趕不回來。
眼下,數萬叛軍衝進了春明門,開始猛烈攻城,而興慶宮裡麵隻有三千守衛,肯定支撐不了多久。
情況危急,該怎麼辦?
李隆基眉頭緊鎖,望著城門方向,心裡忐忑不安。
禁軍本是皇宮安全保障,一旦發生叛亂,後果極其可怕。
他真切感受到,眼前這場危機,遠勝以往任何時期,皇宮再起腥風血雨,恐有傾覆之危,不得不謹慎對待。
高力士建議道:“陛下,叛軍勢大,難以抵擋,要不從後門退回大明宮,召集兵馬,以待援軍。”
退回大明宮?
李隆基沉吟片刻,冷靜分析道:“叛軍已經包圍了興慶宮,我們沒有退路可言,爾等隨朕前往通陽門,寡人不信,所有叛軍都是真心造反。”
高力士臉色大變,連忙勸道:“陛下萬金之軀,豈能以身犯險?”
“當下形勢嚴峻,一旦城門失守,後果不堪設想,朕要親臨現場安撫叛軍,儘量拖延時間,等待援軍到來。”
李隆基目光堅毅,義無反顧地走向戰場。
高力士等人苦勸不住,隻好跟隨皇帝前往通陽門,千牛衛緊緊擁簇聖駕。
通陽門,是興慶宮南大門,門前是長安大街,對麵是長安東市,平時最為熱鬨繁華,如今卻成為戰場前線,街道上擠滿了兵馬,百姓關門閉戶,唯恐殃及魚池。
夜幕下,一場攻防戰,正在激烈進行。
隻見,人影晃動,火光衝天,喊殺聲、慘叫聲、武器交擊聲不絕於耳,箭矢流石漫天飛舞,呈現一片戰亂景象。
由於禁軍首腦反叛,春明門不攻自破,通陽門至關重要,成為最後一道防線。
數百名金吾衛正在防守城門,還有侍衛源源不斷趕來支援,城牆上站著一排排射手,火力全開,箭如雨下。
外麵街道上人仰馬翻,叛軍與守衛刀鋒相對,有人在混戰廝殺,有人在張弓搭箭對射,也有人架起雲梯登城,還有人抬著巨木撞擊城門……
李隆基登上門樓,居高臨下觀看了一下情形,戰場十分混亂,情況不容樂觀。
“朕是大唐天子李隆基,各位禁軍將士,食國家俸祿,擔守衛之責,為何要造反?”
天子發威,震懾群雄。
一時間,所有人都停了下來,望著城樓上那個黃袍男子。
“哼!皇帝昏庸無道,禍害天下蒼生,兄弟們一起殺了他。”
人群中,一位全身披掛的大將軍走了出來,義正嚴辭的說道。
這位威風凜凜的大將軍,正是軍中首腦人物王毛仲。
當年,王毛仲輔助皇帝登基,暗中聯絡禁軍將領,發動了幾次政變,除掉了韋後、太平公主等頑固勢力,出生入死,居功至偉。
正因如此,王毛仲深得聖意,一直掌管兵馬大權,位極人臣,頭頂上擁有無數光環,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霍國公、內外閒廄監牧都使……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王毛仲得到皇帝信任,言無不從,位高權重,故北門禁軍將領多有附之,共同進退,唯其指使。
如今釀成大禍,一發不可收拾。
“王毛仲,真的是你?”
李隆基目光一凝,盯著這場叛亂的始作俑者,內心五味雜陳。
“對!正是我。”王毛仲大方承認,冷笑道:“陛下,驚不驚喜,意不意外?眾叛親離的滋味如何?”
李隆基怒道:“王毛仲,爾當年隻是一個家奴,朕卻恩寵至極,讓你成為公侯高官,封妻蔭子,榮耀無比,可你不知感恩,居功自傲,結黨營私,還要起兵造反,是何道理?”
“李隆基,爾當年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王爺,若非王皇後與我等拚命相助,你怎能坐上龍椅?可你無情無義,不但害死了王皇後,還想對我動手,豈不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今晚我要弑君,給王皇後討回公道。”
王毛仲義憤填膺,說得振振有詞。
李隆基臉色陰沉,竟無言以對。
忽然想了起來,王毛仲的確是王皇後的親信家奴,也屬於太原王氏一脈。
難怪,自從王皇後薨逝之後,近年來王毛仲性情大變,經常醉酒鬨事,打罵官吏,傲上辱下,對朕也頗有微詞,原來是為王皇後打抱不平。
真是因果報應啊!
其實,李隆基也想對王毛仲動手,隻是念著往日恩情,一直下不了決心。
上次,王毛仲與右龍武大將軍葛福順以子女為婚,引起不少私議。
吏部侍郎齊澣乘間上奏道:“葛福順是禁軍統領,不宜與王毛仲結親。毛仲小人,寵過則生奸,不早除之,恐成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