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相見時難彆亦難(1 / 2)

防盜。正文見作者有話說,六點左右修改正文內容。

袁可立撫登三載,厲兵秣馬,積有戰船四千艘,組成了一支五萬餘人的水陸師軍隊,與樞輔孫承宗、津撫李邦華、總兵毛文龍、沈有容戮力策應,形成“百裡棋布,鼎足傳烽”的犄角之勢,確保了明朝沿海疆域一帶的平安,並大大牽製削弱了後金對明山海關一帶的戰鬥力。袁可立拓地築城,招集安置逃難流民,屯兵各島間,步步向前推進海上防禦,使具有雄才大略的努爾哈赤就地蜷縮無以西窺。

這期間,袁可立在同年焦竑的推薦下結識了和自己同年同月出生的徐光啟,徐光啟在兵器方麵的才乾很快得到袁可立的充分賞識,後來二人在戰略思想上都主張加強對朝鮮的控製。袁可立倚皇城島和旅順一線為基點,向東向北拓地築城數百公裡。

“時白蓮妖人徐鴻儒猖獗於西,毛文龍跋扈於北,高麗亦不靖,征調繁興所在驚惶。可立籌劃鎮定之,民得安堵。”(梁秉錕《萊陽縣誌》)袁可立撫登期間,小海沿岸水榭遍布,歌樂之聲,通宵達旦,盛況空前。在袁可立的治下,一時出現了“峰頂通望處,逐設煙墩,屯田農幕,處處相望,商船戰艦之拋泊近岸者不知其數”的繁榮整飭景象(《敬亭集》)。而兵戎之盛甚稱規模:“劃城一麵,出納戰艦,黃龍青雀,首尾相接,萬櫓千帆,簇簇其中。”有明一代,登萊巡撫計十四任,袁可立最有作為,是唯一被列入登州名宦祠的登萊巡撫。 (《登州府誌·祀典》)“是年(1623年)四月,上念公勞苦邊事,賜白鏹文蟒以寵異之。”

首輔孔貞運讚歎道:“讀大司馬節寰袁公撫登章奏,知老成禦侮,其綢繆定傾如此”。 其撫登數年,“海無傳烽,亭有息鼓”。天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皇帝嘉獎道:“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禦史袁可立,清任以和,直方而大;精神折衝於千裡,文武為憲於萬邦。”(《天啟誥命卷》)。樞輔孫承宗與袁可立共議戰守,十分倚重。他評價道:“讀後先大疏,皎皎揭日月,行中天而底裡洞徹,殊令人可味,可展布四體,仰酬國恩。” (孫承宗《答袁節寰登撫》)

海陸相犄角奇兵斬獲多

袁可立受命讚理東征軍務,備兵防海,“節製兩鎮,凡一應兵馬錢糧、征收調遣、防剿功罪儘歸經理”(《明熹宗實錄》)。當其之時,“一方豪傑皆在老公祖幕下”(高攀龍《答袁節寰中丞》)。“兩路之師須與文龍會合“。(《三朝遼事實錄》)他運籌帷幄,節製悍將毛文龍、指揮大將沈有容和張盤往來攻襲於遼海各島間,戰線綿延上千公裡,

多次挫敗後金對明朝沿海一帶的侵擾,取得了策反劉愛塔、夜襲金州、收複旅順、智取牛毛寨等戰役的勝利,充分展示了他作為一代軍事家的智謀和韜略。黃道周評價道:“公去登萊不數載,而登萊遂敗。公一意治師,塞要害,焚盜糧,聯絡諸島,收複旅順,而海上晏然。 ……公去又十餘年,而朝鮮淪陷。”(《節寰袁公傳》)

天啟二年(1622年)十二月,北方地區發生地震,袁可立(萬曆年間曾因雷震景德門直言進諫遭罷官)利用地震的“示警”作用向朝廷奏報,要求撥付足夠的費用“修戰艦,備器械,預籌毛帥之接濟。”

天啟三年三月,袁可立奏報朝廷:“登萊之水師實榆關之犄角,臣與鎮道圖畫者數月。諸凡操練將士、修驗船隻、合並營伍、簡汰官兵稍有次第。”他親自挑選出精兵“三千六百人,俾總兵沈有容領之先發”,“出海於旅順、皇城、廣鹿、平山等島,相機進勦”。而副將李性忠所領數千遼左健士,袁可立“於三月十二日餞而送之,囑以相機進止以固榆關,以聯毛帥。” 大兵所到之處,“舳艫相接,奴酋膽寒。” 這時袁可立的布局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目的,那就是大兵壓境以圖策反後金複州總兵劉愛塔。

天啟三年六月初四,袁可立令屬下的兩鎮兵馬奇兵出襲,沈有容起兵“自皇城島掩襲旅順南四衛”策應於南,毛文龍“自皮島掩襲鎮江九連城”抄襲於北,後金軍隊遭受重創。朱家龍從千家莊出襲,王輔從鳳凰城進軍。在南岸沈有容的策應下,毛文龍命大將張盤率部從麻洋島登岸,相機規取後金所占領的金州和旅順。總兵毛文龍則自統八千馬步精銳,從鎮江、湯站一路進擊剿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