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遺恨寧錦二(2 / 2)

“今董率三軍,親至城下,爾等坐困孤城,外援莫至,將待勢窮力屈,俯首就戮耶,抑事識機先束身歸命耶,夫講信修睦,共享太平。豈不甚美。……今或以城降,或以禮議和,惟爾兩太監酌而行之耳”。

趙率教對來使答複說:“城可攻,不可說也”。因此,皇太極下令“分兵兩路,輪番交攻西北二麵”。趙率教等人,率領全城將士英勇奮戰,“並力射打,炮火矢石交下如雨,自辰至戌,打死敵屍填塞滿地。至夜,拖抬死屍,退兵五裡,西南下營”。

皇太極攻城受阻後,一麵派人回沈陽調兵,一麵繼續圍攻錦州。

袁崇煥看到錦州被圍,許多部將要求出一援,他認為“寧遠兵不可動”。,不然“正墮其計”,故請求朝廷另“發奇兵逼之”。明廷接受他的意見,從山海關等地調兵援錦,袁崇煥為了增強錦州軍民守城的信心和決心,派人致書趙率教、紀用等人,告知明廷援錦的大概計劃,“內有調集水師援兵六、七萬,將至山海。薊州、宣府兵亦至。前屯、沙河、中後所兵俱至寧遠、各處蒙古兵已至台摟山。……錦州城中火器俱備,兵馬甚多,如加意防守,何能攻克”。此書不慎被後金兵截取,皇太極從中得知明廷派兵解救錦州之圍情況,他考慮錦州城堅兵盛,一時不易攻破,明援兵抵達,更難取勝,況且這次伐明的主要攻打目標是寧遠,而不是錦州。所以改變了戰略,二十五日,當後金的沈陽援兵到達後,二十七日,隻留下少數人馬監視錦州,而親統大軍進攻寧遠。

二十八日黎明,後金兵馳至寧遠北崗。袁崇煥已有準備,沉著應戰,命監軍劉應坤、副使畢自肅“督將士登啤守,列營壕內,用炮距擊”。而總兵滿桂從山海關率領一萬援兵在城東列陣助守,命總兵孫祖壽、副將許定國於西門紮營,令副將尤世威嚴整火器,以備迎戰。皇太極發現後金兵的先鋒部隊已逼近城垣,難以儘力縱擊,於是下令後撤,企圖引誘明軍出戰,一舉殲滅,可是明軍按兵不前。他見此計不成,欲率軍攻城,這時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對一年前先汗□□哈赤兵敗寧遠,記憶猶新,“皆以距城近,不可攻,願上勿進,勸甚力”。皇太極說:“昔皇考□□,攻寧遠不克,今我攻錦州又未克,仍此野戰之兵,尚不能勝,其何以張我國威耶!”因此,他不聽勸阻,親自率軍攻城,於是諸貝勒隻好隨之進擊。

寧遠城外的明軍奮力抗擊,阻止後金兵攻城,明車營都司李春華等,用“紅夷”,“木龍虎”,“滅虜”等火器,“齊力攻打”,後金兵死傷“約有數千,屍橫滿地”。接著滿桂、尤世威等也率領步騎衝殺上來,雙方戰鬥更為激烈,滿桂身中數箭,尤世威的坐騎被射傷。後金兵在扳車厚盾的掩護下不斷攻城,城上袁崇煥指揮紅夷大炮轟擊,把皇太極的大帳炸毀,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俱受重傷。皇太極親自“督兵攻城,抵暮死者益眾,乃撤兵歸”,至雙樹鋪駐營。

二十九日,皇太極看到後金兵死傷慘重,寧遠城無法攻破,又怕置於寧錦之間,腹背受敵,歸路被截,便放棄攻打寧遠,揮師北上。三十日,後金兵至錦州,占領駱駝、大興等堡。六月三日,皇太極命列八旗梯牌及所有攻城用具,並乘騎觀察形勢,準備攻打錦州。四日晨,後金兵向錦州城南麵發動猛烈進攻,錦州守將趙率教等指揮明軍用紅夷大炮和各種火器射擊,迫使後金兵無法接近城牆。皇太極臨陣督戰,發動多次強攻,皆為明軍火炮擊退,戰鬥一直進行到傍晚,後金兵傷亡慘重,士氣低落。皇太極“因城壕深闊,難以驟拔,時值褥暑,天氣炎蒸”下令停止進攻,決定回師。五日,皇太極率領殘兵敗將離開錦州,途中拆毀大、小淩河二城,一路憂心忡忡的回到沈陽。這是明軍繼“寧遠大捷”後,再次取得“寧錦大捷”,也是明軍在關外戰勝後金軍的第二次重大勝利。

“寧錦大捷”,無疑與袁崇煥利用明金議和修複寧錦防線分不開,同時與他“守為正著,戰為奇著,款為旁著”的正確戰略戰術有直接關係。由於寧錦大戰的勝利,從而收複了大片失地,進一步加強和鞏固了寧錦防線,形成了以寧遠為核心,聯絡關外諸城,不僅可以獨自固守,而且還能互相支援的防禦體係,有效的保衛了山海關和京師的安全。

“寧錦大捷”,除了對明有重要意義外,而對後金也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第一,後金因寧錦戰敗,促使滿洲貴族內部汗權和王權的鬥爭日益激化,社會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更加尖銳。皇太極為了解決麵臨的問題,決定實行一係列的內政改革和對外政策的調整。所以在對明的政策也有所改變,他采納了廷臣的建議,所謂“我國處南朝之大計,惟講和與自固二策而已”,就是利用議和的手段,以達到自固的目的,於是主動打起議和的旗號,通過明朝邊官、朝鮮國王、蒙古台吉向明廷轉達和談的願望。直到天聰十年(1636),皇太極由於進行了社會改革,加強了汗權,業征服了朝鮮和蒙古,解除了東西兩麵的威脅,便改元稱帝,對明由積極議和轉入大肆進攻;

第二,皇太極吸取寧錦慘敗的教訓,放棄了攻打寧錦,打開山海關的作戰方針,認為“彼山海關,錦州防守甚堅,徒勞我師,攻之何益?惟當深入內地,取其無備城邑可也”。於是就繞開寧錦防線,取道內蒙入關,深入明境,攻城略地。可是,有寧錦堅城的存在,後金進關也不敢久留,害怕後路被截斷,沈陽受攻,所以隻好很快退出關外。天聰四年(1630),雖然後金兵攻占永平等四城,卻得而複失,這說明沒有清除寧錦防線,占領山海關之前,要想立足關內是不可能的,所謂“年來我兵內入,累次破城獲捷,而不得坐守其地者,皆因關門阻隔,首尾難顧,是以得其城而不能保”。可見,寧錦防線直接影響後金製定對明作戰的策略;

第三,後金軍在寧遠兩次戰敗,都是明軍火炮所致,皇太極深感“野地浪戰,南朝萬萬不能;嬰城固守,我國每每弗下”,“屢屢出征,屢屢不能長驅”,其因是以刀矛弓箭等冷兵器,要想攻破有火炮設防的堅城是不容易的。所以,他也想改變單純使用冷兵器,而增加倚重火炮的力量,加強後金兵的攻堅能力,於是開始關注鑄炮之事。天聰五年(1631),皇太極命佟養性為督造官,帶領一批明降軍中的炮匠,如王天相、祝世陰、丁啟明等人,鑄造紅夷大炮,製成後賜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當年就有四十門紅夷大炮裝備了八旗兵,八月後金兵攻打大淩河城時,“用‘大將軍,力也,自後師行必攜之”,從而打破了明王朝獨擅火炮長技的局麵。後金軍使用火炮,大大增強了攻堅力量,這對後金戰勝明朝,建立清王朝的作戰中起了重要作用。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