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被天下人誤解,大人也毫無怨言嗎?”
“我不曾負皇上,更不曾負天下人。是非曲直,總有一日,會水落石出的。”
“方才我從王化貞的牢房過來,他要我轉告大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人是真正的義士。今朝風雲,後世再看,大人為大明社稷、漢室江山所做的一切,永遠都不會泯滅……”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人生百年,歸去來兮,不過一場空罷了。”
袁崇煥伸手去拭她眼角的淚珠,憐惜道:“其實那封休書,兩年前的中秋之夜,我便寫好了。亂世之下,要守得一份真情,何其不易,你也是無可奈何,我不怪你……我隻想知道,這兩年,你可曾有一刻,對我坦誠相待過?”
海蘭珠淚眼朦朧,不忍再說任何謊言。
“有……便是現在。”
“足夠了。”
袁崇煥烏眸布滿血絲,人如泥塑木雕,“滿招損,謙受益……到頭來,我是救不了國,救不了世,也救不了我自己……皇太極,他是個曠世奇才,這一招釜底抽薪,我輸的心服口服。今日見過你,我也算了無遺憾了,你走吧,離開這個鬼地方……行刑那日,不要來刑場……”
** **
八月,崇禎帝下聖諭清算袁崇煥的罪名:“袁崇煥謀叛欺君,結奸蠹國,斬帥以踐虜約,市米以資盜糧。既用束虜,陽導入犯。複散援師,明擬長驅,及戎馬在郊,頓兵觀望,暗藏夷使,堅請入城,意欲何為!致廟社震驚,生靈塗炭,神人共忿!”
布衣程本直上諫請求與袁公同死:“舉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癡漢也。唯其癡,故舉世最愛者錢,袁公不知愛也;唯其癡,故舉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於是乎舉世所不敢任之勞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辭也;於是乎舉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獨行也。而且舉世所不能耐之饑寒,袁公直耐之以為士卒先也;而且舉世所不肯破之體貌,袁公力破之以與諸將吏推心而置腹也。”崇禎不聽。
現在的崇禎帝還未意識到,殺了袁崇煥的直接後果是什麼,就如當日拿著尚方寶劍殺了毛文龍的袁崇煥,也不會想到,殺掉毛文龍,會最終將他送上黃泉路。
這些日子,海蘭珠不肯離開京城。
看過宦海沉浮,世事變故後,她不停地在問自己幾個問題。
袁崇煥殺錯了毛文龍嗎?或許是,或許不是,按照大明律法,毛文龍之罪的確該殺。
崇禎帝殺錯了袁崇煥嗎?但按照崇禎帝頒詔的罪名來看,除了通敵一事尚待考證外,其餘罪行,袁崇煥也無法反駁。
那是崇禎帝昏庸嗎?並不,他不但不昏庸,反而是聰明過了頭,才會聰明反被聰明誤。試想一位不到二十歲的末代皇帝,麵臨著危機四伏,岌岌可危的大明朝,麵對兵臨城下的胡人進犯,他該如何決斷呢?
是皇太極手段高明嗎?但歸根結底,熊廷弼也好,毛文龍也好,袁崇煥也好,都是風光一時的欽差大臣,他們到底是死於誰手呢?說是死於皇太極的反間計,不如說,他們是死於體製。
八月十六日,崇禎帝以“咐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儘行遣散。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等罪名,將袁崇煥以磔刑處死於西市。
磔刑乃是明朝最殘忍的極刑,常用處置窮凶極惡,罪惡滔天之人。淩遲刀割,割肉離骨,斷肢體,儘受其苦後,再割斷咽喉。當年伍子胥,也死於同樣的酷刑。
而她,到底是沒有去刑場。
行刑前,袁崇煥留下一首千古絕唱的遺歎。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時京城百姓深信袁崇煥通敵叛國,生絞活剮後,城中百姓是爭噉其肉,其皮骨已儘,而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而止。
當晚,佘明德冒滅門之禍,將袁崇煥懸掛於午門的首級奪下,在其家中後院安葬。
袁崇煥生前的舊部皆前來祭拜,幾十位男兒壯士,伏地慟哭。
海蘭珠躲在屋子裡,無顏出去叩拜,隻聽著他們的哭聲,手中緊緊握著那封休書,徹夜未眠。
袁崇煥教會了她一件事情。
原來,在民族大義麵前,她從前所堅守的東西,是那樣的微不足道。
程本直所言不假,袁崇煥是癡,為國而癡。世人貪生,貪財,貪權位,唯獨他不貪,隻以天下為己任。背井離鄉,駐守邊疆,沒有一句怨言,進京勤王,不顧眾人阻攔,一心要入城守衛皇上,哪怕此舉會被人誤讀成通敵叛國……因為在國家大義麵前,他早已拋棄了自己生命。
以生許國之人,袁公舉世無雙。而臣子恨,又何時能滅呢?
她從來沒有這樣深刻地體味過,所謂帝國王朝,所謂千秋大業,到底是何其殘忍的產物。
一將功成萬骨枯……成王敗寇,這四個字,是嗜血的篇章。
這是她第一次,這樣後悔來到這裡,踏入他們的人生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