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一章 三個漢帝(2 / 2)

“如此一來,則人心散亂,軍心亦自不定。軍隊募兵,朝廷招賢,政令下達,稅收上繳,都將大受其弊。而曹賊正可趁勢壯大,此消彼長之下,於朝廷大為不利,縱然以陛下之英明,眾將之英勇,可穩操勝券,卻也難以消除此害之根本。”

劉赫長長呼出一口氣:“廣元所言,朕亦深以為然,故此召集群臣,商議對策。那曹阿瞞,趁著徐晃征討幽州受傷,一時不曾返回雁門,使得雁門守備空虛之際,帶走皇侄,雖是險惡用心,卑劣伎倆,卻也是當前大患。陳紀、馮芳等罪臣餘孽,勢必遙相呼應,四下造謠,使我朝中,軍內,不戰自亂。諸位愛卿以為當如何防備為好?”

諸多大臣,依舊是沒有一人一人呼出來獻計獻策,劉赫對他們本就沒有抱多大希望,掃視一圈之後,最終還是將目光落在了荀彧身上。

荀彧感受到了天子的注視,也沒有怠慢,當即挺身而出。

“以臣愚見,陛下當以不變應萬變。”

“嗯?”劉赫有些不解:“文若詳細說來。”

“遵旨。”荀彧領命。

“陛下執掌神器以來,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發展生產,打擊豪強,嚴明法紀,使得百姓富足,秩序井然,如此,自然民心歸附。尋常百姓,隻關心哪個天子能令自己過好日子,什麼法理正道,咬文嚼字,他們自然不會關心,因此對於民心而言,陛下大可不必憂慮。”

劉赫聽得頻頻頷首,十分讚同:“文若言之有理。”

荀彧繼續說道:“而會受這份檄文所擾,以至於心誌不堅者,或圖謀生亂者,多是士人為主。隻有他們,才會對這所謂法理正統,斤斤計較,而其中難免會有宵小之輩,鑽牛角尖,乃至蓄意汙蔑陛下。”

劉赫點頭道:“嗯,朕登基以來,屢屢對士族豪門出手,早就引得不少人心中不滿,對此朕亦有所準備,隻是沒料到此次會有這等劇變,更給了這些居心叵測之輩予以口實把柄,隻怕日後朝廷征召賢才愈發艱難,而曹賊、劉焉等輩,卻可大獲其利,實在令朕不甘。”

劉赫深明無論打天下,或是坐天下,都必須以人為本,這個“人”,既包括百姓,也包括自己麾下任用的人才。

百姓民心是基礎,文武賢才則是左膀右臂,自己的地盤越來越多,勢力越來越大,朝中事務也越來越繁雜,這些年來,自己極少親上戰場,一是因為沒有必要,二是因為實在政務纏身,難以走開,即便如此,也常常讓劉赫覺得焦頭爛額。

自己處置了馮芳等人之後,雖說是罪名確鑿,但依舊有不少士人認定是自己以欲加之罪,懲治忠臣,畢竟殺害自己親孫子去陷害他人,實在是匪夷所思。

彆的不說,他們死後,太學八百多學子,幾個月間就有三百多人退學離去,另外,自己下旨各地重新舉薦人才,儘管沒有了馮芳等人暗中搗亂,可最後舉薦上來的人,也隻有往年的三分之一,這其中固然是因為有些人受到牽連伏誅,卻也有不少人是對自己這個天子,這個朝廷心存不忿,不願出仕。

如今曹操擁立了獻帝,說起來,也算是有一個名正言順的旗號,不用猜劉赫也知道,必定會有大批士人蜂擁前往豫州。

荀彧說道:“士人之心,最是易收,也最是難收。他們與陛下相背離,無非是誤以為陛下隻知親近野蠻武夫,而對飽學之士毫無尊重之意,如此一來,他們自覺受到輕視,自然不願為陛下效力。除非陛下能證明,自己重賢禮士,厚待士人,否則他們絕不會回頭。”

孟建不滿道:“這要如何證明?我等追隨陛下久矣,自然知道,可旁人不知陛下之英明,誤信人言,又豈是三言兩語,所能儘知的?待以諸多手段,展示陛下胸懷之後,隻怕已不知有幾千幾萬人,投奔了豫州賊人。”

荀彧笑了笑:“正因如此,臣才建議陛下,莫要為此過於憂慮。此事隻可緩緩圖之,難以操之過急。陛下可下旨,重修太學,甚至親自接見一批太學學子,以及各地舉薦上來的才學之士,加以表彰甚至重用,日後再徐徐計劃,以待天下士人歸心。曹操如今勢力,縱然有多少人投奔於他,也難以改變與朝廷強弱之彆,朝廷有的是時間耗他,該著急的是他才對,畢竟他已是朝夕難保,一旦豫州、徐州再失守,曹操本人都成為階下囚,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劉赫微微一歎:“唉……終究也隻能如此了。”

一句話說完,他神色一變,目光堅定無比。

“待得來年,朕定要禦駕親征,斬得曹賊首級而歸,看他再如何興風作浪,看那些暗中與其勾勾搭搭,試圖反叛朝廷的賊子,又還有何能為。”:,,,